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千百年來,一直被視作衡量人品和道德的標尺。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讀擬,車轅與車轅相銜接的銷子,無輗,則車子會散架),小車沒有軌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誠信是立身之本、處世之道、齊家之要、治國之寶。誠信即「誠實、守信」,由「誠」和「信」兩部分組成。「誠」就是誠實、真誠,不欺騙別人,為人處世光明磊落。「信」就是守信用,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凡是自己承諾的事情,就一定要兌現。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中華民族逐步形成了重承諾、守信義的道德傳統,留下了很多諸如「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之類的佳話。
大儒程頤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可見,誠信是安身立命之根基,是人格修煉的基點。一個人如果不誠實守信,對自己的言行,缺乏責任感,就會在社會上到處碰壁,終將被社會淘汰。誠信素質是一個人的最基本素質,誠通道德是一切社會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標尺,也是社會行為導向和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個不誠實、不講信用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也不可能成就偉大的事業。一個商人,依靠坑矇拐騙可能賺點小錢,但不能長久,更不可能因此而發家致富;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也可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一旦大家瞭解了他的真實水平,誰還會被他的虛假言談所欺騙?一個領導者,倘若自己言而無信,手下豈能不爾虞我詐?這種無誠信的領導人,早晚會被歷史所淘汰!
我國歷史上,有個周幽王,為博取寵妃褒姒的一笑,費盡了心機,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卻發現都城安然無恙,沒有發現遭受過兵禍的跡象。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可諸侯們,卻氣不打一處來。五年後,西夷犬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時,諸侯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都城被破,幽王被殺,褒姒也被俘虜。
講信用、守信義,不僅是立身處世之道,也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和情操,它既體現了對人的尊敬,也表現了對己的尊重。《論語.顏淵》記載:「子路無宿諾。」意思是說: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的時候。人們反對那種「言過其實」的許諾,也反對使人容易「寡信」的「輕諾」,更反對「言而無信」「背信棄義」的醜行。
劉伯溫寫的《郁離子》記載一個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要是能救我,我就給你100兩金子。」等到他被救上岸後,卻翻臉不認賬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魚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到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後來那個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阻攔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最後,那個以前不守信用的商人,這回,被活活淹死了。
在中共邪黨的治下,當官的人,什麼都有了,就只缺少一樣:誠信!社會各方,「信用已經變成最為稀缺的緊俏物資。」
可悲的是,自欺然後欺人,進而自毀的悲劇,總是不斷上演。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現在已經進入了微利和買方市場時代,欺詐與矇騙,可能得逞於一時,但最終會被市場淘汰出局。有一位大企業家說:「一個企業、一個領導人,事業受挫,可以爬起來再干,還有復興的機會。然而一旦名譽掃地,喪失信用,就永遠翻不了身了!」並非危言聳聽。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