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勇將、天雄軍統帥——盧象昇。(網絡圖片)
盧象昇(1600年~1639年),字建斗,又號斗瞻、介瞻、九臺,萬曆28年(1600年)生於江蘇宜興張渚茗嶺。小時家學嚴謹,十分孝順。少年時愛讀兵書,喜習騎射。十三歲時到宜興城中讀書,專心好學,他有一種異於常人的喜好「常習武,好兵法」。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載譽榮歸。天啟三年,選為戶部主事。因其幹練、正直,後升大名知府,名聲漸響。他雖是文人,但卻具有超人的武藝,和士兵同甘共苦,一起衝鋒陷陣。他善於馭下,士兵願意替他效死力。他自己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史書記載「(象昇)居官勤勞倍下吏,夜刻燭,雞鳴盥櫛,得一機要,披衣起,立行之。」其著作有《盧忠肅集》、《盧象昇疏牘》。
大明崇禎二年(1629年),清軍入關,兵逼京師,他募兵萬人入衛。次年,進右參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屬河北)、廣平、順德三府兵備,所部號稱「天雄軍」。崇禎六年,參與征伐高迎祥的農民軍,崇禎九年九月出任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練兵御清。崇禎十一年冬,清軍三路大舉南攻,盧象昇主張堅決抵禦,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於慶都、真定等地。因當時握有兵權的楊嗣昌一意主和,事事掣肘,使盧象昇所部險象環生,屢戰不利。但他誓死決戰,激勵將士奮殺。同年十二月(西元1639年1月)在鉅鹿(今屬河北)以五千老弱殘兵力敵清軍數萬鐵騎,他身先士卒,手刃清兵數十人,在激戰中身中四矢三刃,力竭陣亡,時年39歲。他的弟弟盧象同等族人,數年後也在宜興起兵抗清,最後兵敗被殺。
募鄉勇興建天雄軍 出奇兵屢敗高迎祥
崇禎二年(1629年)10月,清皇太極率大軍避開了明將袁崇煥堅守的寧錦,假道內蒙,從喜峰口突入關內,相繼攻陷遵化、迂安、灤州、永平,直指北京。為護駕勤王,盧象昇募集鄉勇近萬,進京入衛,立下軍功,事後奉召回大名,以副使階代行太守,真正踏上了軍旅生涯。崇禎三年,他整飭太名、廣平、順德三府,建「天雄軍」,軍紀嚴明,井井有條。這是他帶兵的起始,明史記載:「象昇雖文士,善射,嫻將略,能治軍。」崇禎四年(1631年),因治績優良升任按察使。
崇禎四年九月,盧象昇部多次力戰明末農民軍,並且屢屢得勝,農民軍對他極為忌憚。崇禎六年盧象昇率軍與山西農民軍作戰,雖中箭負傷,卻毫不畏懼,越發勇猛,被民眾稱為「拚命三郎」,農民軍稱他為「盧閻王」。盧象昇軍到汝陽之時,軍中斷糧三日,象昇以身隨之斷糧,軍無怨言,無人逃亡。汝陽之戰,盧象昇自城西攻,高迎祥幾十萬大軍崩潰。高迎祥聚合部眾二十萬之眾,繼續逃亡,在確山再敗於盧象昇。
崇禎七年,升任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當年五月,張獻忠會合李自成,殺回鄖陽,盧象昇與陳奇瑜採用兩路夾擊戰術,於七月大敗農民軍。崇禎八年五月,詔任盧象昇右副都御史、湖廣巡撫。自崇禎八年五月至十一月,盧象昇以率絕對劣勢兵力,先後十餘戰皆勝,斬殺農民軍三萬餘人,徹底扭轉了戰略局勢。
崇禎九年,盧象昇總理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總督東南。不久升任兵部侍郎,加督山西、陝西軍務,崇禎皇帝賜與尚方寳劍。同年正月,高迎祥會合張獻忠,三十萬之眾攻擊南京,不利,退攻滁州。盧象昇率軍趕到,以兩萬之眾再次擊敗高迎祥,並以各將領圍堵,高迎祥人馬散盡,退入湖廣鄖陽。同年三月,盧象昇率部抵達潼關,與洪承疇、孫傳庭力剿農民軍,七月,大敗農民軍,起義軍的總盟主高迎祥被孫傳庭俘虜送京後遭凌遲處死。當年九月,清軍阿濟格和阿巴泰率軍,由宣府、大同攻入關內,北京告急,崇禎急詔盧象昇保衛京城。盧象昇調任宣大總督,率師進駐京畿,嚴明軍紀,操練兵馬,清軍不敢進犯。崇禎十年,又急詔他趕赴宣大邊關。盧象昇在崇禎十年四月十五日曾上了一個奏章《選用奇兵疏》,他要求建立一支一千五百人的特殊部隊,專門用來劫營和奇襲。這體現了他的戰術思想。鄖陽的成功,靠的是長途奔襲,洛陽以騎兵數千擊潰闖王百里聯營,滁州以三千關寧鐵騎擊敗闖王數十萬大軍,靠的還是長途奔襲。野戰和奇襲,是盧象昇喜愛的戰術。
崇禎帝懼清軍戰和不定 楊嗣昌斷糧餉又絕援兵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