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樓市迷局?官員與專家激辯難解局(圖)


財經官員稱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損害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7年8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8月10日,數十位中國財經領域的官員和專家在財經論壇上,就中國樓市現狀辯論。另外,從房地產研究機構的數據和媒體報導來看,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出現新的變化。

2017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8月10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問道改革路喚醒新勢能」,數十位中國財經領域的高層官員和頂級智囊齊聚論壇,討論當前中國經濟最為重要的熱點議題。

據《網易財經》8月10日報導,在「破解樓市迷局」分論壇上,中共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尹中卿表示,房地產本身具有高風險、高泡沫、去實體化,也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高的房價透支了居民的消費能力,投資和信貸脫實向房,抬高了實體經濟的成本。房地產開發商的高盈利和財富積累速度削弱了實體經濟的競爭力,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不僅綁架了地方政府,也綁架了金融機構,抑制甚至損害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吹大了資產泡沫,積累了欠債風險。

中房集團理事長孟曉蘇則認為,如果不征房產稅就會使兩部分人繼續受害,一部分人是農民,因為現在政府在不征房產稅的情況下獲得城市建設資金60%是來自土地,國外徵收房地產稅是從稅收得,中國是廉價征地高價賣,農民的權益被剝奪了;第二類是最後買房的人群受害。因為不征房產稅,所有城市費用都要從地價轉化成房價裡出,幾乎所有應當由社會公平負擔的城市建設費用,拆遷房費用,醫療設施、學校建設費用等都攤在地價裡,給了最後買房的那些年輕人。這兩個群體是弱勢群體,這個制度設計就出了毛病。

而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董藩表示,中國征房產稅前提條件不具備,而且也沒有可操作性。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表示,最近北京確確實實看到了二手房的房價漲幅趨緩甚至賣不出去,大家都在觀望,是不是房價會有下來的一天再去買住房。這個可能性不大,畢竟稀缺性資源是全國獨有的,如果你再通過行政壓制,總有一天房價會出現報復性反彈,因為這不是市場的結果,前幾個因素都還在。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表示,房價過去十年的暴漲不等於未來十年的暴漲,其實房市和股市一樣,有漲必有跌。她列出了四個理由證明,中國的地產已經結束了暴漲時代,分別是人口因素、城鎮化、收入因素、信貸環境。

另外綜合大陸媒體報導,限購、限貸、限價、限售、限商,隨著樓市進入「五限時代」,房地產交易量應聲而落。網際網路房產信息服務商安居客日前發布報告稱,一二線城市在政策調控下開始降溫,預計8月供應量和成交量還將持續走低。種種跡象顯示,租售並舉、建立雙軌制的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已然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必然趨勢。

中國本輪樓市上漲始於2015年,先由一線城市拉動,隨後2016年熱度逐漸轉移到二線城市。進入2017年後,樓市出現逆轉分化。

作為資金密集型產業,房地產業的發展週期往往與資金鬆緊密切相關。在降槓桿、擠泡沫等政策導向下,今年以來無論是前端的房企發債融資還是末端的購房貸款,均出現信貸收緊的跡象,資金成本上升。

由於境內融資受限,大量房企到海外融資。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2017年前7個月,房企海外美元融資額度創下歷史新高,同期,房企融資成本明顯上升。目前,融資環境改變,房企融資花樣增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個被動選擇。當局調控深入,而房企冬季漫長。目前,行業主流觀點認為,今年下半年,房地產銷售速度放緩,而融資渠道亦有被進一步收緊的趨勢。

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多家房企積極找錢,包括髮債,以及通過銀行貸款、中票、私募、信託貸款、定增、期權等多種方式進行融資。房企獲得流動性資金的主要途徑有銷售回款和企業融資兩種。房企並購、拿地、建設、運營都需要錢,在房地產下行週期,現金流尤其可貴,企業的資金鏈狀況值得關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李正鑫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