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鬆」後緊跟著「量化緊縮」 市場將面臨如何的衝擊?(圖)


當通貨膨脹率上升到目標水平,各國貨幣政策將面臨著全面逆轉,由QE轉變為QT。(圖片來源:Fotolia圖)

【看中國2017年8月6日訊】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正常化(加息及縮表)、加拿大央行加息、歐洲央行及英格蘭央行都在考慮退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國央行金融去槓桿化等,說到底都意味著對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的修正。如果早幾年的貨幣政策為量化寬鬆(QE),那麼這個修正可以簡單叫為「量化緊縮」(Quantitative Tightening或QT)了。QE的退出,QT即將來臨,它到底會對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先看兩大央行的QT推出。歐盟統計局7月31日公布,歐元區的核心通貨膨脹率已經觸及到4年高位,由6月的1.2%升至7月的1.3%;失業率下滑到9.1%,創2009年2月以來新低;第二季度GDP(初值),按季增長0.6%,按年則增長2.1%,為2011年以來最高經濟增長。這些都說明歐洲經濟開始復甦,歐洲央行將部署收緊貨幣政策。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早前表示,歐元區經濟已經強勁復甦,將帶動工資和物價上升,通貨膨脹率有可能逐步達標準。以此意味著,歐洲央行有可能在9月份QT了。

儘管美聯儲7月份的議息公告讓其貨幣政策又回到鴿派傾向,認為加息步伐會放緩,但在這次美聯儲會議後也宣布將「很快」(relatively soon)啟動縮減資產負債表(或縮表),市場預期這個政策可能在9月動手。值得留意的是,9月也是美聯儲強化QT的關鍵時刻。現在看來,如果世界兩大央行同步收緊貨幣政策或QT,給全球市場帶來的影響與衝擊肯定會是巨大的。

還有,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近日接受彭博訪問時指出,無論用任何標準來衡量,當前實質長期利率太低,而這種情況難以持續。而長期利率一旦回升,勢頭將相當急勁。所以,在格林斯潘看來,當前出現泡沫的不是股市而是債市。如果債市泡沫破滅,股市也將受到拖累。所以,美國股市或全球股市能否再繁榮下去,是相當不確定的。

事實上,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歐美各國的金融市場去槓桿化,企業及家庭的債務負擔是大幅降低,但是這些過高的債務轉移到各國央行或政府。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各國央行基本上都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並透過購買資產為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比如美國、歐盟、日本三國的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由10年前的不到4萬億美元迅速膨脹到現在14多萬億美元,相當於這幾個國家GDP總和的一半。而大量的流動性流入市場,很快就刺激這些國家的股市等資產價格快速上漲。比如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自2009年至今累上漲260%以上。如果QT或縮表,導致長期利率快速上升,其影響很快就會傳導到股市上來。

那麼,格林斯潘所指的長期利率大幅飈升,到底是在什麼情況下才會發生呢?如果以目前各國所公布的通貨膨脹數據來看,基本上都處於遠低2%的水平。比如美國公布的個人消費開支(PCE)核心指數,6月份按年僅升1.5%,遠低於美聯儲的2%目標水平。如果當前的通貨膨脹率回到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前的通貨膨脹率3-4%的水平,目前的長期利率經通貨膨脹調整後自然難以持續(unsustainable),債券利率飈升引發泡沫破滅恐怕也無法避免。但以當前全球統計指數體系的設計,大量的流動性注入市場可推高資產價格卻無法傳遞到消費品價格指數上,要讓CPI上升並非易事。所以,市場上不相信格林斯潘這個推論。

不過,當前國際市場有一個重要的現象值得密切關注。即當前全球商品的價格全面快速飈升,比如銅、鋁、鋼鐵等價格上升十分猛烈。而全面商品的快速上漲,這裡既有美元弱勢的問題,也與全球許多國家的經濟開始走強有關。而商品價格上漲也正是CPI上漲的先行指標。財經博客《The Bear Traps Report》作者麥克唐納(Larry McDonald)日前指出,商品價格正以5年來最高速度上升,通貨膨脹正潛伏在水面之下,全球通貨再膨脹率就可能很快超過美聯儲的目標水平。所以,美聯儲能否能觀察到這點是相當重要的。事實上,在截至7月底的1年中,國際油價及銅價分別大漲16%及30%,鐵礦石更是抽升50%,這些都預示著CPI還想維持在當前這個水平並非易事。如果各國通貨膨脹率上升到目標水平,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將面臨著全面逆轉,由QE轉變為QT。

可以說,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市場的法則肯定是從哪裡來,也會回到哪裡。即當大量的流動性注入全面推高資產價格(債市、股市、房地產等),而流動性逐漸收縮或QT的來臨,受到衝擊大的肯定也是各種資產價格。而這種情況對中國來說,應該會更為明顯。因為,中國式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與歐美央行相比一點不遜色,甚至於有過之無不及。當前中國的商品價格上漲幅度更是為快,儘管中國央行的QT步伐多快是難以確定,但當前影響到CPI快速上漲時,中國央行會無動於衷嗎?中國各種資產同樣面臨著中國式QT推出的衝擊與影響,投資者看到這點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易憲容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