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不可注釋佛經?看菩薩怎麼說(圖)

 2017-07-30 18: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4
    小字

不可注釋佛經?看菩薩怎麼說
民間流傳一故事,菩薩曾經化身為童子來勸誡呂惠卿。(圖片來源:Pixabay)

呂惠卿字吉甫,北宋官員,曾是王安石變法的二號人物。古代的官員大多都是讀書人通過科舉考上來的,呂惠卿也不例外,是嘉祐二年(西元1057)中的進士,才學不錯。他仗著有點學問,便給佛教、道教典籍做過一些注釋,自我感覺頗好。

呂惠卿曾到山西,某日閒暇時,便帶上幾位侍從,至五台山遊覽勝跡。一行人到了五台山的中台,遊興正濃時忽然天氣突變,頃刻間烏雲滿天,狂風驟起,電閃雷鳴,聲貫林壑,震耳欲聾,暴雨傾盆。呂惠卿等人只得四處躲避風雨,正在此時他們看到雲霧之中有一物體若隱若現,狀如虬龍,在雲海中奔騰遊走,眾人看的驚恐無比。

片刻後雨過天晴,一位童子從山上快步向他們走來,只見這位童子頭髮披散,深色皮膚,從足至肩皆以蒲草纏裹充作衣裳(註:蒲草是一種野生植物,可用來編織坐墊、蒲蓆等物品),袒露右肩,手執梵夾佛經。

童子問他們:「看見了什麼,竟被嚇成這樣?」

呂惠卿回答:「想必是惡緣孽障,剛才的風雨把我們嚇得夠嗆。」

童子說:「風雨都過去了,諸位到五台山來,有何祈求?」

呂惠卿說:「聽說這裡是文殊菩薩道場,因此想有緣得見菩薩。」

童子又問:「你為何想見?」

呂惠卿答:「我曾讀佛經,只覺意旨深廣,有些地方我理解不了,故而想見菩薩,希望能得一二指點。果能如此,我或許可以為佛經作些注釋,使之流傳於世,啟悟後人。」

童子卻說:「諸佛妙意,善順事理,簡易明白。現在卻枝蔓橫出,注釋多達百卷,本欲詮解佛意,卻與佛意越來越遠,實在是支解佛意,弄得佛教支離破碎。」

呂惠卿不解其妙,指責道:「若看形貌,你不過是一個童子而已,怎敢如此大膽,呵斥注釋佛經的眾多前輩呢?」

童子笑答:「此間的一草一木,無非是文殊境界。對你而言,只要日常按照佛理,遇事不迷,那便很好了。何必要以凡情擾亂思慮呢?」呂惠卿一聽,心中知道自己錯了,連忙頓首下拜。拜畢起來,只見童子已變作文殊菩薩形像,跨上青毛獅子,隱到雲中去了。呂惠卿這才知道,自己遇上的童子竟是文殊菩薩所變化。

從童子斥責注釋佛經者的話語中,我們可知,歷史上到了北宋時期,在佛教中對佛經胡亂解釋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了。從北宋至今已近千年,世風日下,佛教內部對佛經的曲解比古代還要更加嚴重的多,早已遠遠背離了佛意。

其實,筆者撰寫此文並非反對人們信仰佛教,只是要藉此提醒佛教徒,不要將現在的佛教視為絕對的金科玉律,也許你認為對的恰是歷史上留下的糟粕,更不要以此為標準去攻擊其他的修練者。

(事據《釋氏稽古略》)

責任編輯: 輕描淡寫 来源:正見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