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7月4日訊】電影《肖申克救贖》裡那個老黑人囚徒,在出獄之後,說自己的生活已經體制化了。儘管已經自由了,依舊有監獄的陰影,而且百計不得消除。體制化,是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事實上,我們很多人都被體制化了,連讀書,都有體制化的模式。
在我教書的歷程中,感到最令我困惑的,就是無論怎樣啟發,都無法讓學生有問題要問。你講的過程中他們沒有問題,佈置了書目,他們讀了,也沒有問題。我甚至懸賞,如果誰提一個好的問題,我下課請他吃飯,這個飯,也很少能請出去。
其實,小孩子在人之初的時候,個個都是問題簍子,成天纏著大人問這問那,上學之後,漸漸的,問題就消失了。因為中國的教育,會很快給你標準答案,你背牢記熟就是,不用問為什麼,也不要問為什麼。覺得沒有人鼓勵你問為什麼,如果你老是問東問西,你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小學生,有幾個那麼神經大條,可以做不受歡迎的人呢?漸漸的,學生從不敢問,到不想問,最後連問的想法都沒有了。所有人都成了一個標準的桶(近似於馬桶),成天接受老師灌輸的東西就是,只要老師有這個本事能貼近高考,你也足夠的用功,高考多半沒有太大的問題。一直讀到博士,閱讀一本書,還是當年中小學語文課本那一套,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寫作背景,等等,等等。曾經有一個學生跟我講,跟了你之後,才知道原來書本也是可能有錯誤的。
體制化的讀書,是體制的需要。只會體制化地閱讀,就算一個人很喜歡讀書,也讀不出什麼名堂來。就算你記性好,自己的那只捅裡裝了很多東西,隨著歲月的流失,記住的東西早晚都會忘記的,頭腦遲早都會是一片空白。就算你是博士研究生畢業,也是白搭,到了退休,除了點滴「高雅」的生活習慣之外,跟一個白丁,也不會有太多的區別。
最關鍵的是,這樣的讀書,最後進入社會,在機關做應聲蟲倒是沒問題,反正無非就是算盤珠,人家撥拉你就動動。工作無非是複製拷貝,按既定的套路來。如果讓你做一點創造性工作,則完全是不能勝任的。體制化的閱讀,對於一個人的創造性,一點幫助都沒有,淨幫倒忙。一個大學生,如果連問題都提不出來,對於所學,只會無條件地接受,怎麼可能會有創意呢?
我實在弄不懂,一個成天強調創造性的國家,它的教育,居然是這樣的,而且喊了多少年的創造性,一點改變也沒有。除非,在這個國家,複製拷貝,做領導的算盤珠,要比創造性,來的更重要些。對於複製拷貝的工作,顯然,帶有習慣性質疑習慣的人,絕對是一種累贅。
現在,複製粘貼,已經成了大學生們最普遍的學習習慣,感謝網際網路,感謝技術進步,使得不動腦筋,也不累手指的抄襲,成為現實。我相信,在進入社會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研究生依舊會這樣干的。因為,我們的教育模式,讀書模式,本質精神,就是這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