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耗港府264億公帑 內地生畢業不留港?(圖)
20年以來,內地生大舉南下,進佔本港八大院校。圖為兩名內地生在天台上邊看香港夜景邊談話的場景。(圖片來源: pixabay)
【看中國2017年6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靈素綜合報導)97以來,內地生大舉南下,進佔本港八大院校。其中研究生課程(Research Postgraduate)的內地生人數過去20年急增4.8倍,10年前內地生比例更超越本地生,目前人數升至近七成,過去20年港府累計涉264億元公帑資助。
香港政府從未追蹤這批內地生的畢業去向,究竟他們接受納稅人資助後,對香港有何貢獻?公眾無從得知。花了大價錢投資,倘若留不住人,港府豈不「偷雞不成反蝕米?」
每日頭條報導,香港的大學,以其國際化的教學方式、較多的出國留學的機會、數額巨大的獎學金以及自由的學習氛圍,每年都吸引著眾多學子前去留學深造。1997年,八大有882名內地研究生,佔28.3%。同年有2,047名本地研究生,佔65.8%;香港政府1999年放寬內地生來港就讀簽證,容許他們入讀全日制學士或研究型課程,往後數年入讀人數一直飆升。
2006年是轉捩年份,內地研究生人數首次超越本地生,2006年內地生錄取2,693人、佔學生總數的53.2%,香港學生則只有2,195人,佔43.4%。根據教資會2016到2017年的學年統計,香港內地生與本地生比例差距進一步拉闊,分別佔67.8%及20.1%。
不論本地、內地還是海外研究生,每人所獲的公帑資助相等。八大研究型課程多年來沒有加學費,研究生劃一繳付每年42,100元學費;香港的八所公立大學都有著複製不了的獨特魅力,香港大學歷史悠久,香港中文大學文化氛圍濃重,香港理工大學充滿活力,香港浸會大學傳媒人才輩出,香港科技大學致力於培養科技人才,香港城市大學充滿國際化,香港嶺南大學活動非常豐富以及有著育人理想的香港教育學院。
據《蘋果日報》消息,香港公立大學對於每個在校學生都有一定數額的公帑資助,以在讀研究生學費計算,每年八大內地研究生合共所獲公帑資助,由20年前的3.35億元,一直上升至去年的25.86億元,增幅6.72倍,累計資助額達264億元。
而過去10年,就讀本港八間資助大學的全日制本地學生中,符合入息審查資格、取得助學金的學生人數及比例下跌。《香港01》綜合多方數據,發現院校之間亦有「貧富懸殊」,排名及名氣愈高、校內清貧生比例愈低,「墊底」院校依次為中大、科大及港大,即俗稱的「三大」,港大每10名港籍學生,只有約1.5人獲發助學金。
港府2008年進一步放寬簽證,非本地生完成學士或以上學位可無條件申請1年簽證留港。立法會帳委會2017年初跟進教資會的《審計報告》時,揭發政府從沒追蹤非本地研究生畢業去向,被帳委會主席、建制派石禮謙批評有違衡工量值原則。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當時稱已開始「接觸內地畢業生在港校友會,瞭解畢業生去向」。
港大內地研究生Matt 2011年來港讀學士,其內地高考分數原本夠入北大,但不少香港院校當年擴大招生,他又被香港的自由學術氣氛吸引,遂入讀了港大學士及兩年制研究(MPhil)課程。
具多年教研經驗的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衛炳江解釋,內地生比例高的唯一原因是學術成績好,他說:「做研究就是這樣,一定是選最厲害的、最精英的、沒理由回過頭來從新再選,我們香港本地學生成績沒有那麼好,都勉強錄取,大陸是‘填鴨式’教育,我們香港學生在學習成績上很難拼過人家。」
但是港府投資了那麼多資助給內地生,卻沒辦法掌握他們畢業以後的去向,同時也影響了香港本地學生的入學與利益,這也成為港人排外的一個重要因素。
內地生Matt也指出,既然研究課程受本港納稅人資助,Matt也同意非本地生學費應調高,港府可用其他措施吸引非本地生留港發展。他認為,既已選擇在一個地方讀研究課程,很大程度上有意留下貢獻,不論是教研、抑或加入相關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