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行轉發錦鯉熱,說是錦鯉代表好運(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7年6月17日訊】有人說,中國的高考是平民階層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通道,莘莘學子十年寒窗苦,只為了在每年高考的時候,鯉魚跳龍門,從此踏上詩和遠方的世界。
網上流行轉發錦鯉熱,說是錦鯉代表好運。轉發出去,好運就會來臨。高考前,考生和家長們做足了「轉發錦鯉」的功夫,希望自己或自家孩子考試順利,完成鯉魚跳龍門的最後一躍。
不過,令浙江29萬考生塞心的是,今年的高考,他們轉發了那麼多錦鯉,到最後卻敗給了一條草魚,一條被開膛破肚卻掙紮著在變成美味之前跳出鍋的閃著「詭異目光」的草魚。
中國大陸每年一度的高考剛剛偃旗息鼓。與往年首先吸引公眾眼球、引發熱議的作文題目不同,今年最先引髮網路狂歡的,是浙江省高考語文卷子上的一道閱讀理解題。
這道閱讀理解題選用了一個短篇小說《一種美味》,文章以第一人稱寫自己6歲時,偶然間抓到一條巴掌大的小魚,圍繞這個從來沒有吃過的美味,作者通過對全家人動作、表情、家庭氣氛等一系列微妙的描寫,表現了那個飢餓、貧窮的年代,底層百姓生活的艱辛與絕望,貌似輕鬆的語言,字裡行間卻每一個字都透出沈重。
故事的結尾寫道,這家人滿懷幸福感地喝了幾大碗的美味魚湯裡,其實沒有魚,因為魚從鍋裡跳了出來。當「我」發現柴草堆裡的死魚時,那魚「眼睛裡閃著一絲詭異的光」。閱讀理解題的最後一題,要求考生對「詭異的光」進行解讀。
這可難倒了從未經歷過窮得吃不起魚的那個年代的錦鯉們,魚跳離了鍋臺,最後還是死了,可為什麼會有「詭異的光」?不理解,可又不甘心就這樣敗給一條巴掌大的小草魚。一查作者,竟然是個活的,好了,這回可有地方去較個勁了。於是,二十萬人湧入了該文作者的微博:「你這魚是什麼魚?死了眼睛還會發詭異的光?」「詭異的光到底是什麼意思?」
作者雖措手不及,但回答卻是充滿中國式的睿智:「標準答案沒出來,我怎麼知道我想表達什麼?我哪裡知道結尾有什麼意義?」在20萬考生的強烈要求下,作者答應按照高考試題自己對自己的文章進行閱讀理解答題。
標準答案出來後,果然如作者預測的那樣,作者的答案得分慘不忍睹。原來,流傳了很久的那個段子居然是真的:有些作者看了高考卷的標準答案後才知道自己寫的小說是什麼意思。事實證明,活人才是高考閱讀理解標準答案的驗證機。敗給草魚「詭異的光」的考生們無奈的對著標準答案仰天長嘆:「套路,滿滿的套路!」
中國的語文教育有兩個明確的方向,第一必須保持高度的政治正確;第二,必須統一學生的思想。對任何文學作品的解讀,都必須在此框架下進行。所以,才有了所謂的標準答案。按照行內人的話說,就是一種套路,語文教學的套路。從上小學的第一天起,直至高中、大學,一路延續著這種套路。儘管很多教師反對這種禁錮思維的模式,但卻無力改變。
閱讀理解,實際上是在提高學生文學修養的基礎上,培養一個人對人間萬象、社會百態的敏銳觀察力,以及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能力。一篇文章其表面描述下隱喻的內涵,只要不是原作者,經歷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的人在理解上都是不一樣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人都能從同一篇文章中咀嚼出不同的滋味,這也是作者呈現給讀者一篇文章之後所想要的預期。
中國的語文教育,為了政治正確,完全封閉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與開闊性,生拉硬扯的把所有人的思想都裝入同一個套子裡。而現在的教師,自己也是從這個套子裡出來的,本身就已經習慣性了這種套路,為了升學率,就會成為加劇禁錮學生思維能力的推手。所以才出現作者在標準答案出來前,都不敢說自己文章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意思的詭異事件。因為萬一與標準答案相去甚遠,這臉打的可不是一般的疼。當然,打誰的臉,這很重要,教育部的臉可不是隨便打的。
很多網民,當然也包括我,好心給教育部提個醒:以後的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千萬別用活人的文章。這也是套路,明白?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