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十八】戰龍潭挽狂瀾衛首都 白崇禧率軍全殲孫軍(組圖)
北伐戰爭系列文章(十八)龍潭戰役 南京保衛戰真相


1927年,保衛國民政府和首都南京,龍潭戰役總指揮(左起):白崇禧、李宗仁、何應欽。

由於中共的謊言宣傳和歪曲歷史,再加上國民黨最終在1949年敗退臺灣,現有的史書以「成王敗寇」片面描述和詮釋扭曲歷史,致使許多人至今還誤以為北伐戰爭只有汀泗橋和賀勝橋兩場重要戰役,而且是靠共產黨員葉挺才獲勝的,葉挺獨立團才是北伐先鋒。真實的歷史事實和戰史表明,這些完全是謊言欺騙宣傳。

北伐戰爭中真正最艱險、最具決定性意義、奠定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基業的龍潭戰役,卻因各種複雜的歷史原因,長期被刻意忽視、模糊和淹沒,鮮為人知。

利慾薰心唐生智勾結敵軍 孤注一擲孫傳芳率軍反撲

1927年8月13日,受汪精衛和北洋軍閥孫傳芳內外夾攻,北伐國軍總司令蔣介石和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胡漢民先後宣布辭職下野。蔣介石將南京軍事指揮大權交給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三位總指揮負責,並發表通電,希望寧漢雙方共同集合於南京,並力北進,一致完成國民革命,並在鄂贛湘諸省徹底清黨。

應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的邀請,南京國民政府(寧方)派遣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宗仁為代表,赴九江與汪精衛、譚延闓、孫科、宋子文、程潛、唐生智、朱培德等漢方黨政軍要員會商寧漢合作。雙方決定在9月3日前,武漢國民政府遷往南京,寧漢合流,共同完成北伐。

武漢「東征軍」總司令唐生智和北洋「江浙閩贛皖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見此時南京方面群龍無首,以為是自己千載難逢之良機。野心極大的唐生智利慾薰心,竟然通過其恩師蔣百裡(著名軍事學家),私自勾結孫傳芳,妄想吞並南京。在孫傳芳的軍師蔣百裡策劃下,雙方相約夾攻南京國民政府。

堅持反對「三民主義」的孫傳芳急於復仇,他雖然答應了唐生智,但又一心夢想自己「先入關為王」,遂不等唐生智領兵趕來會合,便聚集全部孫軍主力,搶先偷渡長江,企圖一舉獨占南京。

破釜沉舟孫傳芳威逼南京 兵力單薄北伐軍龍潭失守


1927年,保衛國民政府和首都南京的龍潭戰役示意圖。(看中國製作)

8月25日午夜,長江大霧瀰漫,孫傳芳的軍隊憑藉英國軍艦的掩護,突然從八卦洲、望江亭、劃子口、大河口等五處渡江,攻占了烏龍山、棲霞山、黃龍山、青龍山和龍潭,並挖掘破壞了滬寧鐵路,割斷電線,以阻止南京方面調軍增援。

短短三天內,孫軍10個師,4個混成旅,約6-7萬兵力全部從江北渡江登陸,並迅速向西威逼南京,向東迫近鎮江。

為了表示破釜沉舟,一舉奪回江南的決心,孫傳芳還下令孫軍全部帶數日乾糧過江,凡運兵完畢之渡船,一律調回長江北岸,由大刀隊看管,頗有濟河楚舟背水一戰之「壯志」。

龍潭戰役開打的頭兩天,南京北伐軍處於全面被動劣勢的境地。黃埔第一軍凃思宗第22師負責防守龍潭、棲霞山以及烏龍山以東,第一天便丟失了各地的主陣地;而第一軍的主力尚遠在蘇州、杭州、上海一帶。南京僅靠李宗仁桂系第七軍和胡宗鐸第十九軍支撐,抵禦數萬孫傳芳虎狼之師,首都岌岌可危。

調兵遣將白崇禧扭轉戰局 團結對敵黃埔軍反攻龍潭

由於通訊斷絕,南京軍事委員會(簡稱「軍委會」)無法調動指揮龍潭和鎮江以東的部隊。在此危急時刻,一個關鍵人物出現,扭轉了戰局,此人便是白崇禧。

不久前,由於南京北伐軍軍餉奇缺,國軍代參謀總長兼第二路軍總指揮白崇禧赴上海籌款。


抗戰期間,軍委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白崇禧。

8月25日,白崇禧和武漢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乘火車返回南京的途中,前方的快車遭破壞,出軌傾覆人傷,白崇禧得知孫軍偷渡,已於26日凌晨占領距離南京僅20多公里的龍潭車站,於是當即在無錫下車,設立指揮所,用車站的電話指揮龍潭和鎮江以東的所有部隊。他首先命最近龍潭的黃埔第一軍衛立煌第14師從鎮江就近增援,再電令正從常州開往杭州的副師長徐庭瑤率第2師,立即回師進攻龍潭。當天,衛立煌率部趕到龍潭,將孫軍逐出龍潭車站。

但孫軍仍據守江邊,以龍潭為主渡登陸點,棲霞山為助渡登陸點,烏龍山為掩護點,同時又在鎮江等幾處地點進行小規模渡江,向北伐軍進行反攻,南京北伐軍漸有不支之勢。白崇禧得知消息,又自無錫趕赴鎮江,親自坐鎮指揮,並火速調集第一軍第1師(副師長胡宗南)、顧祝同第3師、陳誠第21師,從蘇州、上海趕赴龍潭增援。

據說,黃埔第一軍駐滬杭、滬寧線的各師長和團長們接到命令後,先召開秘密會議,討論是否服從白崇禧的命令。所幸當時大多數人深明大義,首都危在旦夕,必須團結對敵,遂決定服從白崇禧的指揮,馳援龍潭。

8月28日下午,第一軍第2師師長劉峙由上海趕回鎮江,白崇禧即命劉峙乘原火車趕赴龍潭,統一指揮龍潭前線各師。激戰到晚上,龍潭再度失守。孫傳芳本人也親自渡江,趕到龍潭水泥廠坐鎮指揮。

8月29日,劉峙撞車頭部負傷,仍帶傷堅持指揮戰鬥。孫軍猛烈進攻,劉峙、衛立煌兩師抵擋不住,潰敗後撤。幸虧鄧振銓第1師、陳誠第21師和桂永清獨立教導團(第58團)趕到投入戰鬥,形勢開始好轉。

東線戰況激烈時,白崇禧親赴下蜀壓陣督戰,指揮各部隊反攻龍潭。他截住黃埔第一軍從龍潭潰退下來的敗兵,並告訴團長桂永清等人,下蜀山地勢重要,命桂永清回去堅守陣地,桂永清遵命照辦,重新返回殺敵。(《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4年)

蔣介石掛念首都安危 桂軍奮戰爭奪棲霞  

遠在浙江奉化老家的蔣介石雖已下野,但對國府和首都的安危仍然十分掛念擔心。「(八月)二十七日,聞滬、寧電報不通;又聞孫傳芳逆部,已由劃子口乘霧渡江,占領龍潭、棲霞山,而白崇禧在無錫指揮反攻雲。公嘆曰:「健生(白崇禧)反攻,未知有效否?不勝念慮!」二十八日,念南京頻危,不勝憤躁,整裝欲發,以赴國難,得報,知孫傳芳過江部隊,已被擊退,曰:「為之心慰!惟何以能根本求治也?」(《蔣中正總統困勉記》卷七)


北伐革命軍在作戰。

8月25日夜,孫軍在龍潭以西偷渡過江後,悄無聲息就占領了烏龍山以東黃埔第一軍第22師的陣地,隨後向桂系胡宗鐸第十九軍陣地偷襲。桂軍事前未聽到槍炮聲,倉促應戰,烏龍山炮臺7座,被孫軍攻占4座。天亮後,敵援軍大至,向桂軍猛擊。李宗仁命第七軍副軍長夏威親自督戰,激戰至午,將所失炮臺全部奪回,並克復棲霞山,交還給第一軍第22師防守,桂軍撤回原防。

不料,孫軍增援不斷,又攻陷棲霞山第一軍的主陣地,並有包圍第七軍之勢。李宗仁見情況緊急,電令夏威率第七軍自烏龍山陣地向東出擊,奪回棲霞山部分陣地。孫軍遂回據棲霞山,居高臨下,俯射第七軍。

8月26日,南北雙方在棲霞山麓一帶高地反覆衝殺一晝夜。孫軍據險死守,桂系第七軍第1、第3兩師更是有進無退。戰場上炮火瀰漫,雙方屍體狼藉,戰況之慘烈,為北伐史上所罕見。

夏威率兩個獨立團到甘家巷督戰,令一團繞攻敵人側背。第七軍第1師又消滅了孫傳芳重金聘請的白俄兵,攻克北像山和棲霞街,跟著占領棲霞高峰,從三面夾擊敵軍。

孫軍殘敵數千人退據山頂,居高臨下,槍炮齊射,加以檑木滾石,轟擊向上仰攻的第七軍。李明瑞師長親率所部,攀籐附木,奮勇衝鋒。當時有數艘英國軍艦停泊在長江中,見孫軍退到絕頂,情勢危殆,悍然以十英吋的巨炮,向爬至半山的第七軍轟擊。一時炮聲隆隆,煙霧蔽天。李明瑞趁機率軍於煙幕中一鼓作氣,衝上山頂,將山頂上的數千敵軍俘虜。

激戰至27日清晨,棲霞山麓一帶的高地悉為鋼七軍攻克,敵軍終於崩潰,分路奔逃。在烏龍山、棲霞山一帶渡江的孫軍雖被全殲,但第七軍也傷亡慘重。李宗仁遂命夏威將第七軍撤回烏龍山原防,再次將棲霞山防地交還第一軍防守。

8月28日,棲霞山第三次被孫軍攻占。第一軍潰退到南京城外麒麟門一帶。

何應欽後撤人心惶惶 李宗仁鎮定軍心復振

歷史上的南京防衛戰,大多以失敗告終。現在,孫傳芳的便衣隊已在堯化門一帶出現,南京城內一片混亂,人心惶惶,政府機關、黨部、報館紛紛將招牌取下,準備逃難。從武漢前來南京籌備寧漢合流的國民黨政要譚延闓和孫科,也十分緊張擔憂,一夜電話數起,向李宗仁探詢戰局。

當夜,李宗仁嚴令夏威督率桂軍,再度向棲霞山出擊,限期奪回。李宗仁又發現第一軍在前兩天戰鬥力不太正常,遂於28日早晨趕到第一路軍總指揮部去見何應欽。不料,何應欽正命人收拾行李,準備帶第一軍撤離南京。李宗仁趕緊阻止說:「首都存亡所系,在這緊要關頭,你不能一走了事!」

何應欽被說服後,派人持軍委會命令到南京城郊,制止黃埔第一軍退卻,並通令第一軍,即刻準備反攻,何總指揮本人將親赴前線指揮。號令一出,第一軍軍心復振。南京城各機構也暫停遷移,城內秩序逐步恢復正常。

桂系黃埔同心協力 三路大軍夾攻龍潭

然後,李宗仁和何應欽趕到軍事委員會,與李烈鈞等元老商討保衛首都大計。何應欽說他的黃埔第一軍不能打了。李宗仁讓他將第一軍暫時調離戰場,以桂系第七軍與胡宗鐸第十九軍為主力,除留少數部隊監視江面外,其餘全部向東出擊。

恰好在此時,白崇禧從鎮江拍來電報,約南京方面迅速出擊,與東線部隊夾攻孫軍主力於龍潭。

李宗仁、何應欽見電大喜,遂與白崇禧通過電報商定,於8月30日凌晨發動總攻,三路大軍從東西南三面夾攻圍殲孫軍於龍潭:(1)何應欽指揮西線第一軍一部(第2師、第10師、第22師的部分兵力)和警備第1師,自東陽鎮向龍潭進發;(2)白崇禧指揮東線第一軍一部(鄧振銓第1師、劉峙第2師1個團、衛立煌第14師、陳誠第21師、凃思宗第22師)向西攻擊龍潭;(3)夏威指揮西線第七軍兩師和陶鈞第十九軍,自棲霞山向東進攻,沿鐵路及江邊向東陽鎮和龍潭前進;(4)李宗仁坐鎮南京,負責首都警戒和烏龍山至棲霞山一線的防衛,以及陸海軍各方作戰的統籌策應;(5)海軍總司令楊樹莊增派軍艦,在棲霞山、龍潭、下蜀江面阻截敵軍偷渡增援。

8月29日,夏威指揮桂系第七軍和第十九軍第三次將棲霞山奪回後,仍交第一軍防守。不久,棲霞山又被孫軍奪去,李宗仁遂令夏威指揮桂軍再度向棲霞山進攻,占領棲霞山後,不再交予第一軍。

龍潭大戰關係國府和首都安危,白崇禧又調集鎮江以東部隊策應龍潭總攻,命楊傑(後任陸軍大學校長、著名軍事學家)率第18軍截擊由揚州進犯龍潭的孫軍;並令江陰賴世璜第14軍全軍、昆山曹萬順第17軍全軍赴丹陽,歸第18軍軍長楊傑統一指揮。

不久前從北洋贛軍反正投誠的賴世璜公然違抗白總指揮的命令,只讓參謀長劉士毅(1938年任桂軍第31軍軍長)派3個團前去應付。保衛國府和首都之戰,賴某竟敢私自抗命,貽誤軍機,白崇禧不禁赫然震怒,下令逮捕軍長賴世璜治罪,並把其第14軍全部解散,大力重新改編整頓,白崇禧自任軍長,嚴格治軍。

白崇禧命海軍嚴密封鎖江面 孫傳芳缺乏補給後援中斷

孫傳芳軍隊能夠連續能安然渡江,與不久前從北洋海軍起義投誠的海軍總司令楊樹莊態度曖昧有關。白崇禧接獲這一密報後,馬上打電話給楊樹莊,要他派出艦隊守住渡江口,切斷孫軍後援。白崇禧還強調,海軍若不努力,將來一定要被追究責任。在白崇禧三令五申下,楊樹莊方表明並穩定態度,派遣軍艦巡弋封鎖長江。

白崇禧還派政治部主任潘宜之帶了一排憲兵,登上「通濟」艦,押著艦長李世甲至龍潭前線,炮擊渡河孫軍。其他軍艦見「通濟」艦已表明態度,遂紛紛向孫軍開炮。

由於南京海軍開始嚴密封鎖江面,並派兵抄襲江北重要渡口,使孫軍後援不繼,補給匱乏,戰至第6天,彈藥消耗殆盡。這是孫傳芳最後慘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桂軍黃龍山青龍山大戰敵軍 白崇禧何應欽勝利會師龍潭

8月30日拂曉,北伐軍自四面八方向龍潭發起總攻。西線夏威指揮桂軍李明瑞、陶鈞兩師,首先攻克東陽鎮。

此時約六萬孫軍,被三路北伐大軍壓縮於龍潭一隅,依據周圍的黃龍山(位於東陽鎮和龍潭車站之間)、青龍山、虎頭山,大石山、雷臺山等險隘,憑險據守。孫傳芳坐鎮龍潭水泥廠,親自督戰。其悍將鄭俊彥、李寳章、上官雲相、梁鴻恩等都在前線指揮。

當三路北伐軍反攻的同時,孫軍也全線逆襲。戰鬥異常激烈,雙方都無退路,全力拚死相搏。龍潭周圍數十里地,炮火蔽天,血肉模糊。孫軍據山頑抗,深得地形之利,革命軍因是仰攻,死傷極大,尤以夏威指揮鋼七軍李明瑞師進攻黃龍山、陶鈞第十九軍進攻青龍山的爭奪戰最為慘烈。

孫軍據高俯瞰,桂軍官兵奮不顧身,冒險衝鋒,彈如雨下,血肉橫飛,傷亡慘重,為北伐以來所僅見。惡戰到下午3時,李明瑞師攻占黃龍山,第十九軍梁瀚嵩團攻占青龍山。桂軍乘勝追擊,李明瑞師第三團攻克龍潭車站,梁瀚嵩團攻占龍潭鎮。孫軍退至鐵路以北、長江以南的村落中固守。

白崇禧親自督率指揮第一軍劉峙第2師、衛立煌第14師攻占了孫傳芳的總指揮部——龍潭水泥廠,鄧振銓第1師攻克正盤山,向七星臺、青龍山攻擊。北伐各軍分別在白崇禧、何應欽和夏威的指揮下,逐漸形成對敵三面合圍之勢,於下午5時收復龍潭鎮。

孫軍大敗,拚命逃跑渡江,被海軍擊沉不少船隻,不敢再渡,轉向下游逃跑。


國防部長白崇禧、何應欽於1946年撰寫的《龍潭會師亭記》碑(殘)。該碑在文革中被炸倒,經拼接,尚缺七八十字。 

孫軍8月30日在龍潭大敗,大家都認為孫傳芳不會再來進攻了。白崇禧連夜擬定了掃蕩東西殘敵和三路渡江追擊的軍事部署,經過與李宗仁、何應欽商量同意,已下令各軍在8月31日晨開始行動。

不料,「北洋第一悍將」孫傳芳仍不甘失敗,他以為北伐軍既集中主力於龍潭,則南京必定空虛,便又孤注一擲,在半夜派軍由八卦洲渡江,於8月31日清晨搶先發動了最後一次瘋狂反撲,同時襲擊烏龍山和龍潭,「來勢極為猛烈。情勢險惡,較前猶甚」。

孫軍一部猛攻烏龍山,第七軍一個團堅守陣地,巍然不動。敵軍進攻更猛,占領笆斗山,李宗仁調神策門總預備隊一個團前往增援,收復笆斗山。而在龍潭,孫軍以猛烈炮火,幾乎摧毀了整個龍潭水泥廠。

但此時,白崇禧與何應欽已率軍在龍潭水泥廠孫傳芳的總指揮部勝利會師。兩位總指揮親臨敵前,督戰指揮,各軍士氣高昂,奮勇向前。黃埔第一軍與桂軍聯手出擊,重新控制了龍潭車站和龍潭鎮,將孫軍壓縮到江邊後全部殲滅。孫傳芳見大勢已去,登上事先預備的小汽艇渡江北逃,僅以身免。

此役,南京軍事委員會三巨頭白崇禧、李宗仁、何應欽以大局為重,開誠互信,精誠團結,配合默契,分別指揮三路大軍與孫傳芳敵軍激戰七天六夜,終摧強敵,大獲全勝,挽狂瀾於既倒。

以黃埔第一軍和桂系第七軍、第十九軍為主力的革命軍將士,信仰三民主義,奮勇作戰,殲滅孫傳芳全部渡江主力,俘敵約四萬,繳槍三萬餘枝,俘孫軍師、旅長數十人。孫軍俘虜分四路縱隊自龍潭押返南京,排頭已抵達南京紫金山(又名鍾山),而排尾猶在龍潭。從此孫傳芳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南侵。

是役,革命軍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參戰主力第一、第七、第十九軍的總傷亡也高達一萬人,其中黃埔軍校第5期學生陣亡500人,可見戰役之慘烈。黃埔第一軍桂永清獨立58團特攻隊長、1960年代晉升為一級上將的陸軍總司令劉安祺在臺灣說,龍潭戰役是自己「平生經歷過的最大、最激烈的場面」(《劉安祺先生訪問記錄》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1年 )。

力挽狂瀾六朝古都轉危為安 奠定國本龍潭大捷功在千秋

龍潭戰役是北伐最艱險、最具決定性的戰役,奠定了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的基業,保衛了「六朝古都」南京。

南京方面打電報至奉化向蔣介石報告戰役經過,「蔣公甚為嘉勉」,並給予了高度評價:「此役關係首都之安危,革命之成敗,在國民革命軍戰史上實占重要之地位;而戰鬥之激烈,可與棉湖、鬆口、汀泗橋、武昌、南昌諸役相埒,或且過之。各將領深知此役關係之重大,均能奮不顧身,何、李、白三總指揮之果毅殺敵,夏威師長之督攻黃龍山,劉峙師長之頭部受傷,衛立煌師長之落水不顧,仍行指揮,均能表現軍人奮鬥精神也。」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為此寫聯道:「東南一戰無餘敵,黨國千年重此辭。」


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親題並贈送給白崇禧的匾額。

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在宴請嘉獎龍潭戰役作戰將領時,親筆題寫對聯讚小諸葛白崇禧:「威南 龍潭大捷 指揮能事回天地 學語小兒知姓名」

因龍潭戰役的貢獻和戰功,第一路軍總指揮何應欽獲得「捍衛黨國」獎旗一面;第七軍中將副軍長兼第1師師長夏威晉升為鋼七軍第二任上將軍長(首任軍長李宗仁),並特任軍委會委員,1939年任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第2師中將師長劉峙也擢升為黃埔第一軍第三任上將軍長(前兩任軍長蔣介石、何應欽),並特任軍委會委員,1945年接替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鋼七軍第二任上將軍長夏威(左),黃埔第一軍第三任上將軍長劉峙。(除特別標注外,以上其他圖片皆為網絡圖片)

白崇禧晚年在臺灣評論此役時說:「 龍潭之役在北伐大業中是最重要一仗,因為勝利了才能西征消滅唐生智之反動力量;遷都南京穩定國內之政治局面;促使徘徊觀望之友軍加入革命行列——如閻錫山之北方軍在龍潭戰役前便與革命軍有聯絡,但畏於(張作霖、張宗昌)奉軍遲遲不敢明白表示態度。龍潭戰役之勝利對奉軍是一大威脅,閻鑒於革命之趨勢,很快便附和了革命軍。如果龍潭之役失敗,不但江、浙、閩、贛、皖五省重歸孫傳芳,唐生智之勢力一定高漲,其他抱游離態度之友軍,更遠離革命軍。如此,革命軍能否再回廣東重整旗鼓,便是一大問題。所以說龍潭之役是北伐大業成敗極大之關鍵。」(《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賈廷詩、陳三井等記錄 郭廷以校閱)。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本文留言

作者滄海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