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陳世美真是負心漢?千古罵名太冤了(圖)

 2017-06-07 09: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頤和園長廊彩繪:秦香蓮。
頤和園長廊彩繪:秦香蓮。(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過《秦香蓮》或《鍘美案》的人,無不對那個喜新厭舊的駙馬陳世美切齒痛罵,以致後來「陳世美」三字成了負心漢的代名詞,但凡某人發達後拋棄糟糠,就會被罵作「陳世美」。

那麼,歷史上是否真有陳世美?他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陳世美的真實身份

戲劇《秦香蓮》中的陳世美,自報家門是「湖廣均州人氏」。而在中國古代,只有明朝和清初,湖北湖南才被稱為湖廣行省。宋代則把省級區劃稱為「路」,湖北叫荊湖北路,湖南叫荊湖南路。既然陳世美自稱是湖廣人氏,也就說明他所處的年代在明清之際,而不可能是包公生活的北宋。據均州(現丹江口市)地方志記載,清朝本地確實有陳世美這麼一個人,他的原名叫陳年谷,出身於仕官之家,順治八年(1651年)中進士,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得到康熙賞識,升為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至於秦香蓮,原名秦馨蓮,是陳世美的第二個妻子,兩人相敬如賓、白頭偕老,從未遭陳世美拋棄。如此他何以揹負「嫌貧愛富、殺妻滅子」的惡名呢?

惡名來自胡夢蝶的誹謗

陳世美升任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後,很多同鄉故人來投,意圖撈個一官半職。陳世美雖然多次盛情接待,但都拒絕了他們的不合理請求。後因來投的人太多,應付不過來,就囑咐管家一律謝絕。而正是這一謝絕竟為他惹來了千古罵名。

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學胡夢蝶,以前和他一同進京趕考,並資助過他錢財,現在陳世美飛黃騰達,自己卻窮困潦倒,因此也來找陳世美。沒想到遭陳府總管回絕。他心生怨恨而去,恰巧走到河南南陽碰見當地一個戲班子在演出《琵琶記》,於是仔細聽起戲來。

《琵琶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齣悲劇,創作於元代,講的是河南書生蔡伯喈辭別父母和妻子,進京趕考,歷經波折、高中狀元的故事。後又被當朝丞相看中,入贅相府。蔡伯喈只顧貪圖榮華富貴,全然忘了父母和妻子。不想家鄉連遭大旱,父母雙亡,妻子趙五娘生活沒有著落,只有懷抱琵琶沿街賣唱,靠乞討要飯為生。

看到戲中所演正是忘恩負義之事,胡夢蝶心生一計,請戲班子按自己的意願,將《琵琶記》的情節加以改造,把男主人翁換成他怨恨的陳世美,女主人翁則換成秦香蓮,編造了一出自認為賽過《琵琶記》的新戲,即後來的《賽琵琶》,又名《秦香蓮抱琵琶》,陳世美的惡名由此傳播開來。

清朝的陳世美為何穿越到了宋朝?

起初,整個劇曲中並沒有包公鍘美的情節,那這又是怎麼來的呢?

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個戲班子在河南演出《秦香蓮抱琵琶》,看戲的人格外多,他們嫌戲文太短,不過癮,抱怨聲此起彼伏。掌班的沒辦法,只好在正戲前頭加了出《陳州放糧》的短戲,然後再演《秦香蓮抱琵琶》。秦香蓮的戲唱到中途,陳世美的家將奉命追殺秦香蓮,但出於憐憫,放走了她,隨後自刎。這本是一齣戲,卻激怒了台下的觀眾。看戲的人遲遲不肯離去,大聲齊喊:殺了陳世美。義憤填膺的觀眾一邊喊一邊向台上演員扔石塊,弄得場面難以收拾。掌班的急得團團轉,溜到後台不敢露面。

這時,唱包公《陳州放糧》的演員還未卸妝,他靈機一動,推著他們到前台,演員們不禁質問:「我們在宋朝,陳世美在清朝,相隔幾百年,怎能同台唱戲?」掌班說:「管他相隔多少年,關鍵是要平息觀眾的怨氣。你們將包公的鍘刀擺上戲台,直接鍘了他。」於是,演黑臉包公的演員只得重整衣冠,帶著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穿越」到清朝,直接將「陳世美」按到鍘刀下給鍘了。如此一來,《秦香蓮抱琵琶》就變成了今天的《鍘美案》(又名《秦香蓮》),清朝的陳世美由此跟宋朝的包公扯上了關係。

陳世美的惡名流傳了幾百年,而且還會一直延續下去,對其後人確實是「傷不起」,但從現實角度來看,這樣一個萬世罵名卻也有積極意義,他已經成為拷問那些為圖富貴、拋妻棄子的人的鞭子,時刻鞭策他們不能忘恩負義。

責任編輯: 曉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