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監會下「猛藥」能治好銀行的病嗎?(圖)
中國銀監會下「猛藥」是否有效還有待觀察。(公有領域圖片)
【看中國2017年4月12日訊】4月10日,中國銀監會下發了《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對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提出十大項共計三十五條規定,明確銀行業風險防控的十大重點領域。
眾所周知,當前中國大陸銀行業存在的各種經營違規,甚至是違法亂象絕非偶然,其背後有許多推動因素,可以說它是銀行業務發展不規範、管理存在漏洞及各種社會因素攪在一起綜合發酵的結果。
銀監會此次頒布的《指導意見》確定銀行業防控的十大重點領域,基本涵蓋了銀行業有可能發生風險的方方面面,但是否有效還有待觀察。
首先,目前信用風險仍是銀行經營風險產生的主因,表現為銀行信貸風險底數不清、存量信貸風險得不到及時處置、增量信貸風險又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且一些銀行機構緩釋信貸風險能力又不高,信用風險會越累越大。
其次,流動性風險是目前銀行業金融業務創新和中間業務興起而新暴露的風險隱患,表現為通過同業業務、投資業務、託管業務、理財業務等繞開信貸規模和逃避監管,容易導致高槓桿加劇資產泡沫、期限錯配等流動性風險。
再次,目前債券市場投資尚處「粗放經營」狀態,表現為一些銀行機構對債券交易合規性審查不嚴,風險控制流於形式,導致債券回購和質押融資失控,致使各種投資槓桿無限拉高。
第四,目前銀行同業業務也暗藏諸多風險,成了銀行資金「空轉」和「體內循環」的重要通道,表現為沒有做實穿透管理,致使交叉金融業務與風險控制能力不匹配,產生了大量金融監管套利空間並滋生大量風險隱患。
第五,目前銀行理財業務和代銷業務亂象較多,表現為沒有分賬管理、不盡好告知義務,將代銷產品與存款或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混淆銷售,甚至自設資金池;還有不同理財產品主體之間的暗地利益輸送。
第六,目前房地產信貸風險仍是懸在銀行頭上的一柄「利劍」,表現為房地產企業或房地產個人按揭貸款仍保持較快增長態勢。據最近27家上市銀行2016年年報披露,去年個人房貸增量為4.25萬億元,較2015年全年2.25萬億元,增幅近九成。
第七,目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仍是懸在銀行頭頂的「堰塞湖」,表現在政府債務總量較大,據統計各種隱性的、顯性的債務近30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雖有所化解,但都是靠發行債券進行的債務置換,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到期償還問題,實質性風險隱患仍沒消除。
第八,目前網際網路金融風起雲湧,正成為中國新興金融業態的生力軍,但由於金融監管制度設計滯後及監管部門不明確,致使網際網路金融一直游離於灰色地帶,以P2P平臺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發生不少卷款跑路、非法集資等驚天大案。
第九,目前中國金融外部風險較大,主要表現為地下錢莊抽逃外匯及逃避外匯監管導致中國資本外流現象嚴重;各種擔保公司和小貸公司從事非法高利貸者不在少數;社會非法集資不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反而有呈迅猛增長態勢,一些非法集資大案動輒幾十億元、上百億元,涉及數省上萬民眾,釀造了巨大社會金融風險,這一切也讓銀行難以獨善其身。
最後,近年銀行領域暴發了不少大案要案,主要原因是內控機制存在漏洞,監控制度執行不嚴,讓銀行員工得以內外勾結,給投資者和銀行自身造成了巨大損失和風險隱患,並引發了一系列群體性事件,嚴重威脅了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
近期中國山東多家集團性質的公司陷入債務危機,並引發銀行業恐慌。山東出現債務危機只是冰山一角,在江蘇、浙江這樣的長三角經濟發達區域,連環擔保、債務鏈條關聯更加複雜。最近被批准在浙江和上海成立的兩家地方壞賬銀行,正是對應著這些不良資產暴露最多的地區。
根據上市銀行報告,多家銀行撥備覆蓋率逼近150%紅線。同時,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動之下,地方壞賬銀行再迎一波設立高峰。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已設立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AMC俗稱壞賬銀行)達到35家。與此同時,雲南、新疆均在籌備首家地方AMC,安徽、重慶、廣東亦在籌備轄內第二家地方AMC。地方壞賬銀行的快速擴容,正是準備處理債務危機爆發後的銀行不良資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