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思潮興起:未來如何演進?(图)
【看中国2017年3月26日讯】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於3月23日-26日在海南博鰲舉辦,主題為「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而就在兩個多月前的瑞士小城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也將頗多筆墨放在關於全球化的討論上。
兩場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經濟論壇聚焦同一話題,其熱度不言而喻。過去一年,以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形式現身的「逆全球化」思潮引起廣泛關注。全球化進程是否逆轉、未來又將如何演進?喧囂之中,更應冷靜思考,不為表象所惑。
逆全球化≠全球化逆轉
當前的「逆全球化」思潮主要表現在英國「脫歐」、美國大選以及由此引發的美英等國政策的變化。但這股逆潮的湧動並不意味著世界範圍內全球化進程發生逆轉。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認為,當下所謂「逆全球化」更像是發生在歐美國家,帶有地域性、週期性、階段性特點的現象。儘管歐美國家的影響力足以輻射全球,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對全球化的看法並非如此,全球化的趨勢也並未被逆轉。
英國《金融時報》刊文指出,今天的全球化經得起保護主義思潮的衝擊,全球化的未來不再僅由西方決定。在發展中國家,貿易幫助10多億人擺脫貧困。新興世界既有保持全球化進程的巨大利益,也具備捍衛它的力量和決心。
即便是在這輪「逆全球化」浪潮中心的歐美國家,全球化也只是暫時遭遇挫折。歷史表明,美國對全球事務的興趣時高時低,鐘擺迴盪在單邊主義與多邊接觸之間。更何況,在各國之間利益交織、合作黏性達到前所未有水平的當下,美國想去全球化也絕非易事。
至於英國「脫歐」,與其說是「逆全球化」,不如說是對歐洲一體化的叛逆。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表示,英國「脫歐」是要成為「全球的英國」,尋求與歐洲以及歐洲之外的國家進行貿易。
「灰犀牛」比「黑天鵝」更可怕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經濟全球化通過資源的全球配置極大提升了效率,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缺乏合理有效的國內政策和全球治理而未能兼顧公平,經濟全球化導致不平等加劇。這部分群體的看法被政治選舉放大,成為過去一年「黑天鵝」頻飛的重要原因。
但是,相比於「黑天鵝」,更值得關注的或許是另一種動物——「灰犀牛」。
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米歇爾•渥克最近出版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引發全球關注。類似「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則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灰犀牛體型笨重、反應遲緩,你能看見它在遠處,卻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來,定會讓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撲倒在地。它並不神秘,卻更危險。
「灰犀牛」是一種大概率危機,在社會各個領域不斷上演。很多危機事件,與其說是「黑天鵝」,其實更像是「灰犀牛」,在爆發前已有跡象顯現,但卻被忽視。
可以說,不平等問題就是一隻「灰犀牛」。這一問題由來已久,卻一直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復甦持續疲軟,中產和貧民階層生活持續惡化,貧富差距擴大,最終成為觸發一系列「黑天鵝」事件的誘因之一。
未來經濟學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關於收入不平等,這是懸在全球經濟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帆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由於「逆全球化」思潮的崛起,不平等問題被置於全球聚光燈下。只有解決好不平等問題,讓全球化更具包容性和普惠性,未來全球化才能健康發展。
全球化正處於動能轉換期
對於一國來說,增長動能的轉換可能導致經濟增速暫時放緩;對於全球化進程而言亦是如此。舊的動能正在衰減,新的動能尚未壯大,導致全球化暫時陷入低潮。
經濟學家邵宇在《全球化4.0》一書中,依據全球化發展過程中的制度與規則對全球化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劃分。他認為,從大航海時代的「全球化1.0」,到英國主導的「全球化2.0」,再到美國主導的「全球化3.0」,全球化規則本身就是世界各國相對綜合實力的鏡像,全球化體系的更迭則折射出大國力量對比的變化。
隨著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崛起,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刻演變,全球化正在向由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推動並主導的「4.0時代」邁進。
全球化動能轉換、系統升級的過程雖然複雜,但趨勢難以逆轉。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推動下,新一輪全球化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