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人眼中的「長沙之虎」薛岳將軍。(網路圖片)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漢族,字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將,陸軍一級上將。原名薛仰岳,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因仰慕南宋的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飛而起名薛仰岳。薛仰岳後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薛岳抗日重要戰績
有研究者稱薛岳為「整個抗日戰爭中消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和日本軍人眼中最尊敬的中國將領之一,抗日重要戰績如下: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薛岳奉調到南京,被任命為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編入左翼軍,投入淞滬戰場。從這時起,薛岳將軍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奮戰八年,立下了赫赫戰功,其軍事生涯也走向了巔峰。
1937年8月20日,國民政府在滇黔組建第三預備軍,以龍雲為司令,薛岳為副司令。這期間,薛岳三次電呈蔣介石,請纓出征。9月17日,薛岳在赴滬參戰的請求獲准的當天即出發直奔南京。22日,薛岳到達南京後面見蔣介石,後被任命為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24日,他即馳赴上海指揮作戰。
1938年8月薛岳指揮的萬家嶺戰役殲敵萬餘人,是抗日戰爭初期的一次重要勝利,亦為抗日戰爭中首次全殲日軍一個師團的戰鬥。同時也為武漢撤守爭取了重要的時間。
1939年9月14日~1942年1月10日,薛岳指揮三次長沙會戰,薛岳於三次長沙會戰以著名的「天爐戰法」殲滅日軍27萬餘人。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長沙會戰國軍大獲全勝,非常諷刺的是當時日本新聞發布日軍已經攻陷長沙的快報,成了全球的最大笑話,薛岳將軍更是因此得到日軍的「長沙之虎」的封號。1946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授予薛岳一枚自由勛章,以表彰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
當我們讀到電文中引用的薛岳向所部官兵下達的手令:「第三次長沙會戰,關係國家存亡。岳抱必死決心、必勝信念。」只要是中國人,誰不會為抗日英雄的氣概所激勵和感動?這就是薛岳名列「抗日英雄譜」的現實意義。
薛岳在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期間,還進行了一系列湘政建設。上任後,根據湖南的實際情況和抗戰需要,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針。所謂「安」,就是力圖使湖南人民安居、安業、安心,「便」,即便民、便國、便戰;「足」,即足食、足兵、足智。並依此實施所謂「六政」建設。
薛岳把提高國民的健康水準作為湘政建設的第一要政,稱之為「生民之政」。除了增加經費改善原有醫院醫療設備外,還各撥款新建了省立第三、六、七、八醫院。後來,又籌建了省立第九、十醫院。與此同時,嚴令禁止鴉片和限制娼妓活動。
在施政中,薛岳重視發展農業、林業、興建水利,以及交通運輸和工礦企業,稱之為「養民之政」。國民教育,即所謂「教民之政」,薛岳一方面發展中小學的文化教育,一方面發展中等師範和職業教育。同時,反對學校商品化,「嚴整學風,改善教法,如有違背現代教育方法,以學校為商品化者,均應報府嚴辦」。
一生追求「精忠報國」
那麼,薛岳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他從1896年出生,到1998年去世,幾乎走過了漫長的20世紀,是民國史上一個重要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11歲就成為陸軍小學的插班生,14歲就加入同盟會,與葉挺等同為陸軍保定學校第六期步兵科學生。他最早加入孫中山組建的第一支部隊——援閩粵軍,參加過歷次北伐和東征,也跟隨過張發奎反蔣,是老資格的國民黨將領和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精忠報國」,是他一生的追求。
薛岳的家鄉廣東省樂昌市九峰山是個美麗的地方,薛岳的父親薛宗元原本是普通農民,可他病逝時正是第一次長沙會戰大捷之際,薛岳一時名聲遠揚。父以子榮,薛岳在勝利後為父親舉行了隆重葬禮,蔣介石等為之題寫輓聯,墓園也建得十分壯觀,有牌坊、石台、石獅、石亭,還有守墓人的房,只是「文革」時全遭破壞……
薛岳的家鄉人民,對薛岳充滿敬意。儘管當時尚為文革時期,談論薛岳是犯禁忌的事。但是當地的農民說,薛岳是打日本鬼子的英雄,我們不會忘記他的。最記得一個茶場的負責人偷偷對我說,他們採摘了兩斤最好的茶葉,想盡辦法託人送到台灣,薛岳也託人回信,說收到了家鄉的茶葉,很開心。
薛岳是1949年離開大陸的,在台灣待了近半個世紀,直至1998年病逝。其直系親屬都在台灣或海外。我們在村中只見到他的一個遠房親戚。
資深媒體人陳君天當年訪問高齡101歲時的薛岳時,他就描述了長沙會戰時的一段故事:薛岳當時銜命死守長沙:「我老薛一定挺得住!」堅持要與日軍一決勝負。薛岳就打電話過去,請示蔣委員長。當時蔣介石已經就寢。薛岳就跟宋美齡說:「我就要在長沙打,打敗了我自殺,以謝國人;打贏了算我抗命,你們槍斃我!」第二天宋美齡傳話:「伯陵兄啊,委員長講過了,你要有這個信心你就在這裡打,這個時候我們難得有這樣的信心,有這個信心我們為甚麼不要呢?你這不是抗命,現在委員會重新再下個命令,配合你。」
薛岳敬仰岳飛,一生以岳飛的「精忠報國」為榜樣,其氣節令人敬佩!
(文章有刪節)
責任編輯: 辰君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