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金融海嘯的導火索到底在哪裡?(圖)

【看中國2017年2月16日訊】一直有朋友問,什麼時候是金融危機的引爆點?其實判斷危機的發生時間是全世界的難題,這一點每個金融財經人士都深知其中的道理與難度。所謂黑天鵝,就是難以判斷的事件。既然大家不斷發問,今天就勉強談談這個話題,不妥之處請拍磚。

首先可以從從美債、黃金、美元的聯動走勢上來判斷,這是常規的方法,關於這一點,在以往回答網友提問的時候多次說過。但是,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困難:其一,時間滯後,當這些現象開始出現的時候,往往已經過了危機的最初時期;第二,關於技術圖表的判斷,誤差非常大。同樣一張圖表,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等等。

需要說明,對於這些事情的判斷,沒有一定之規,更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標準,比如:2007年開始發生次貸危機的時候,耶倫說:美國的金融體系似乎不再創造信貸。結果在2008年發生次貸危機。而在其它的時期,反應的確是不完全相同的跡象。所以,這裡最根本的要求是對哲學有很深的理解,根據當時的具體情形抓住焦點因素。

今天的焦點因素是什麼?

未來的世界一定會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蕭條,這點是沒有什麼疑問的,因為全球化的不斷推進過程中,大家都放膽印鈔,形成債務的堰塞湖,當全球化逆轉之後過剩產能無法出清,這些堰塞湖必定垮壩,釀成全球性的債務危機,最終導致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


引爆金融海嘯的導火索到底在哪裡?(網路圖片)

當今的全球經濟體系,核心是美元本位制,這點沒什麼疑問。新興國家的貨幣基本是以美元為錨發行的,當這些國家得不到足夠的美元(美元是主要的外匯)的時候,本幣就會喪失信用,這會導致債卷收益率暴漲,債務堤壩垮塌。對於歐、日、英、加、澳等貨幣來說,雖然是自由兌換的貨幣,但一樣需要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如果國際外匯收入快速下滑,而國際支出不變,貨幣一樣劇烈貶值,債卷收益率暴漲,導致債務危機!

由此可以看到,有能力進行資本輸出的國家,就是這個鏈條的最頂端,他決定了全球的多米諾骨牌是完整還是倒下。

從2016年的貿易數據來看看(這只是為了方便,暫時不考慮資本項下)全球經濟的核心焦點在何處:

美國:貿易逆差為5002.25億美元。其中服務貿易順差2470.82億美元,貨物貿易逆差7500.07億美元。最大逆差來自中國,為3470億美元(美國商務部的數據)。

中國: 貿易順差5099億美元(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

歐盟:按歐盟統計局數據,2016年1-9月,歐盟貿易順差199.4億美元。對美國是貿易順差929.2億美元,對中國是逆差1353.7億美元。簡單算數折成四個季度,歐盟對中國將產生約1938億美元逆差,對美國實現1238億美元順差。

日本:按日本財務省數據,2016年日本實現貿易順差40741億日元(以日元兌美元全年平均112計算,折合363億美元)。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為68347億日元(約折合610億美元),對中國貿易逆差為46531億日元(約折合415億美元)。

不考慮資本項下,只考慮貿易因素,美國是資本輸出方:2016年貿易項下輸出的資本是5002.25億美元。歐盟資本流入199.4億美元。日本資本流入363億美元。中國資本流入5099億美元。

美國是多米諾骨牌的龍頭。最大的流入地是中國。

中國貿易項下的資本流入看起來來自歐美日,本質上幾乎都來自於美國,為什麼這麼說?

中國對美國產生的直接貿易順差是3470億美元,對歐盟的貿易順差約1938億美元,對日本的貿易順差約415億美元。合計是5823億美元,高於2016年國家統計局的貿易順差數字5099億美元。說明中國在東盟、俄羅斯、南美、非洲等地合計產生的是逆差,進行了資本輸出。這可以理解,因為中國需要純進口很多大宗原材料,否則,國內需求的原油、鐵礦石、農產品的缺口無法彌補。

現在,換個角度來看歐盟和日本為何可以對中國產生逆差、以貿易的形式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根源在美國,因為歐日對美國都產生了貿易順差,2016年分別實現了大約1238、610億美元(也就是歐日實現了資本流入),這是他們可以對中國以貿易形式輸出資本的先決條件,否則,他們的國際收支就無法平衡,貨幣體系就難以穩定,也就很難維持自由兌換,這對於他們的影響噹然是十分嚴重的,也不准許。

所以,中國以貿易形式獲得的資本流入,實際上基本來自美國。一旦美國開啟貿易保護主義,收緊貿易項下的資本輸出,就會導致歐日也需要同時收緊對中國的資本輸出。當中國沒有資本流入的時候,中國身後的一幫小弟就出現「飢荒」,這些小弟主要是大宗商品生產國,因為中國的「鐵公基」經濟模式需要淨進口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糧食也是淨需求。例如:2016年中國對巴西輸出了117億美元。此時,大宗商品生產國也遇到麻煩。

這是完整的資本鏈條。

當然,這裡未考慮到資本項下,或者說資本流動被各國完全管制。但即便考慮到資本項下,上述流動的順序也是一樣的,原理也一樣,不過是補充一點數據而已。

這就是危機的源頭。

當全球經濟正常運轉的時候,美國消費全球的一大部分產能,而全球國家購買美國的航空、軍工、醫藥、高科技等設備與商品,形成循環。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需求緊縮,流動性緊縮,結果波及了全球,最後傳導至大宗商品國的貨幣匯率暴跌。

當美國與歐日中、歐日與中國、中國與大宗商品生產國之間無法進行正常的資本流動的時候,全球危機的導火索也就點燃了,手持打火機的那人就是川普(特朗普),辦法就是貿易保護。

所以,大家都看著川普,都關心川普。

慢著,川普老人家也不能隨便就點火,為什麼?

因為美國人需要洗衣機洗衣服,需要冰箱電視機,需要服裝鞋襪箱包,需要機電商品,在沒有重建供應鏈或自身的產能基礎沒有建立起來之前,這些商品的緊缺就會導致美國境內的通脹暴漲,如果通脹長時間持續,川普該回家了。

川普會打貿易戰,否則,他的一系列政策就無法實現(本質是市場保護,為美國製造提供市場空間。這裡有特殊的原因,在公開場合不便細說),但不是現在。

在開戰之前,必須重建部分商品的國際供應鏈,也必須重建一些商品產能在美國本土釋放的基礎條件。而美國本土重建產能可以釋放的基礎是什麼?當然依舊是原油!原油的供給和輸送能力。

雖然美國原油產量近年一直在增長,但美國依舊是國際原油的主要需求國,如果製造業大規模回歸,原油需求放大,美國對原油的國際需求就會增長,美軍也需要同時出動護航美國的國際利益,就再次落入以前的陷阱(參見以前寫的「帶血的原油」),所以,此時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擴大原油產量和管線輸送能力,滿足製造業回歸、擴張的需要。也所以,川普上臺之後,馬上簽署文件,擴大原油生產和管線的輸送能力!這是原因所在。

有專家說,川普上臺伊始就簽署文件支持原油巨頭擴張,看來川普依靠的是石油巨頭的支持,這是比較典型的陰謀論(如果有這些石油巨頭的大力支持,川普也不需要在競選的時候自掏數千萬的腰包),不值得的推敲。這樣的想法估計是霧霾惹的禍。

事實也證明,美國的原油生產商理解了川普的意思,原油產量增長的很快(美國能源信息署8日發布報告表示,美國上週原油庫存增加1383萬桶,不僅遠超預期,還創下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位。此外,截至2月3日當周,美國國內原油產量增加6.3萬桶至897.8萬桶/日),當原油產能和管線輸送能力足夠滿足製造業回歸、釋放產能需求的時候,就滿足了點火的第一個條件;然後,川普的貿易團隊會快速地和主要國家談判雙邊協定,重建一些普通商品的供應鏈,這是第二個條件。那時,就具備了進行貿易戰的條件,即便因此造成短期美國境內部分商品價格上漲,也無關大局,因為當原油供給無憂的時候,製造業的產能擴張的很快,通脹也僅僅是短期行為。

當然,即便川普打起了貿易戰,最終對不同國家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這本質上是國際產業鏈的調整。但對於有些國家的影響是嚴重的,因為這些大宗商品生產國和商品製造國會最終會被基本屏蔽在全球產業鏈之外(這是他的主要目的之一),這是因為全球大宗與普通商品生產的產能嚴重過剩。美國在這一全球產業鏈的調整過程中佔據絕對的主動權,因為它是全球最主要的消費終端,也是資本的輸出端。

貿易戰的形式即可能是全面貿易戰,立即在所有商品上全面鋪開;也可能是首先從部分類別商品開始(很可能是鋼鐵、有色、機電等行業為首),然後不斷深入,最終涉及到全部商品。當美國境內企業佔有了美國自身產業鏈上游(鋼鐵、有色、石化、建材、機電等)的市場份額之後,川普才會開啟基建刺激政策,因為以川普在商業上的精明,不可能為別人做嫁衣,這是企業家必備的頭腦。

至於何時開啟貿易站,估計至少需要半年到接近一年的時間。

另外一件事,是李嘉誠又開始降價拋售香港的物業,相信大家想知道背後的深意。按筆者的觀點是:他認為中美的貿易戰必定爆發。當貿易戰爆發之後,大陸外匯來源會被嚴重壓縮,那時,為了抵抗本幣的壓力,必定嚴控外匯流出,大陸對香港的資本輸出就會枯竭。當川普開啟貿易戰的時候,美國通脹必定加速上漲,美聯儲會加大加息的頻率和力度,對香港資本形成抽取效應。在大陸和美國雙方的壓力之下,香港金管局只能加大加息力度來應對,香港的地產就會遭遇強大的壓力,出現危局。李嘉誠此時拋售物業,就是先行一步,如果開啟貿易戰、同行驚慌失措的時候,他已經坐下來看風景了。當然,這是個人的判斷,留待以後去驗證。

這是一篇咸吃蘿蔔淡操心的文章,源於看到很多專家還對川普抱有幻想,或者有僥倖的心理,在此給所有人提個醒,盡一點義務。

總之,因為一通電話而盲目樂觀是不可取的,要看到一系列內在的邏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如松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