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走向正常,須待大陸實現了制度轉型。(VOA)
【看中國2017年1月20日訊】截止臺灣實現民主轉型,大陸與臺灣的關係,也就是個中原王朝與偏安一隅的小朝庭的關係。這樣的關係,歷史上已有多起先例。一般來說,在傳統的特別以成敗論英雄的觀念裡,中原王朝代表正統,小朝庭代表沒落。因為偏安一隅的小朝庭可以因各種原因存活幾十年乃至一百多年,最終難成大氣候。在大歷史觀的眼裡,中原王朝的所謂正統,自詡罷了,或者說傳統的大皇國史觀總是使用實力先聲奪人,而草民僅僅求一個穩定生活也需要認可官家聲音。為權貴們服務的史學、文人,就更加不消提了。不過,對於偏安一隅的小朝庭也無須多正視它。它落到這般地步,自身不可能不負責。它的悲情乃至醒悟,只能是馬後炮。因為由得它翻盤再一統中國,它就能痛改前非,為中國帶來全新景象麼?實際,此種無情的權力鬥爭中的失敗方與勝利方,拼的是實力、手段,不是道義與進步。愛恨情仇、是非恩怨,以往的時代皆無非爾爾。
但自臺灣實現民主轉型,經過爾後二十餘年的努力使民主制度日漸成熟,兩岸關係就有了全新內容。因此,對兩岸關係不但應有新的視角新的表述,而且應認真關注新內容於中國的意義與作用,特別新千年裡,事關十幾億中國人的福祉乃至世界走向。
由民進黨主導的綠營
整體上看,他們曾是一個悲情群體。至少兩個世紀來,大陸歷屆中央政府莫不對臺灣民眾欠了債。無論北京政府、南京政府,總是為大陸的事兒忙得顧此失彼,哪裡還顧得了臺灣民眾的死活。日治五十年,由此而來。而這個日治五十年,社會治理的效益效果上並非沒有值得肯定之處,甚至要比母國政府治理得好,這方面的例子首推香港。內戰中落魄的國民黨退踞臺灣後,二十餘年的治理思路仍以打壓為主。它當然是不得已,但為了維系統治而打壓民眾,決非現代價值。正是歷史與現實的原因,催生了民進黨。所謂「本省人」與「外省人」的長期心理隔閡,主要發酵於這一時代背景。
臺灣的民主轉型,民進黨功不可沒。不復民進黨長期抗爭,蔣經國的憂患意識或許不會那樣強烈。這與他堪稱中華好男兒,並不衝突。
但是,要說民主進步黨名實相符,也不盡然。從它二十餘年的表現看,它的眼光基本侷限在臺灣島上,而在臺灣島上,重點又在南部。這樣,它與其說是個有現代理念的政黨,不如說是個地域性利益團體。偏偏這個地域,從世界版圖上看,只是彈丸之地的一部分。
民進黨的鮮明特色乃追求臺灣獨立,甚至要求去中國化。從一個方面看,它這樣做有相當的歷史依據與現實利益考慮。歷史依據前已述及。這個現實利益考慮,無疑是北京政府的惡劣表現乃至大陸相當大民意反映的愚昧,不由人不望而卻步,進而生發逆反心理。就此而言,它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大陸逼的。從另一個方面看,它滿可以取名臺灣農工黨,叫民主進步黨不免有點穿虎皮唬人的味道。實際,它若真以民主進步為宗旨,不忘目光投放仍生活在高壓下的十幾億大陸民眾;不是苛求它非替大陸做多少事情,只要它關注大陸民生便行,它在大陸人心目中的形象就會高大。再者,臺灣獨立和去中國化,從長遠看不是上策。即便獨立成功,可能惠及一代臺灣人,日後卻不免弊大於利。有兩點很顯然:
一、從人口構成上說,儘管大多數臺灣人割不斷與大陸人的文化、血緣聯繫,但是獨立仍有可能成功,也不缺法理上的根據。一般來說,縱屬大國,凡百萬人以上抱團的民意便需要高度尊重,不存在人口總比例上佔多數或少數的問題,那不叫民意,叫打著多數人的名義而強權施壓。此外,獨立並不意味著否定中國大框架和中華文化圈。現今北京不能容忍,主要是面子上下不了臺,深恐大陸各界問責,危及統治。前三十年,它年年高喊一定要解放臺灣,非不敢為,無力為也。後三十年,它變了策略又打又拉,漸漸已有武力可為了,卻又越來越不敢為了,全因社情大變,需要維穩壓倒一切。說什麼祖國大業,民族大義,於權貴們哪裡比得上官位、金錢、美女來得重要。無論如何,民初十八省獨立,中共在江西建國,皆是否認不了的事實。你可以鬧獨立,不叫分裂國家,人家要求獨立,就是民族罪人,說不通。但是,獨立要獲得理性認可,一般來說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是受壓過重,民族語言、文化遭強行扭曲,如前南地區幾國、前蘇聯的波羅的海三國。今天的臺灣並非這般情況。其次是非獨立不能使本地區經濟和社會治理能長足進步。今天的臺灣,事實上是個主權國家,除了外交上使人憋氣,其它方面的發展並未受到大陸強力扭曲。世界主要大國今天並不支持臺灣獨立,竊以為並不全是在看北京政府的臉色行事。
二、這是主要的。洲際化進而全球化取代國家化乃文明演進大趨勢,生活的多樣性不等於回到政治上的小國寡民時代。諸多的全球性挑戰,用不了多久就會對現存的強權世界格局提出新要求,一體化為亞洲必由之路。不妨說,蘇聯解體,南聯盟分家,相當時期內利大於弊,但是英國脫歐,便是今天也不免損人而不利己。況且大陸大變不遠,轉型後的大陸,於臺灣在經濟、文化上只會互補大增。為一代人的眼前利益而妨害幾代人的長遠利益,不叫明智。遑論北京一旦發瘋下令武統,那就一代人的利益也會丟失。
所以,民進黨要有大出息,眼光須看遠點。今天的蔡英文較之昔日的陳水扁,倒是巾幗強於鬚眉。
以國民黨為核心的藍營
國民黨在大陸的歷史地位,特別它在抗戰的勇敢表現,將永載史冊,這與它後來被中共打敗,自身不能不負責任,並不衝突。退守臺灣後,縱然處境艱危、險惡,它仍舊做了兩件後世人將銘記的善舉,一是蔣經國主導的和平轉型,二是它保護了中華文化很多的優秀成果,恪守了蘇武牧羊式的心態,未曾忘懷故鄉山河。
但是,這個百年老店整體上暮氣深重,亦是不爭的事實。轉型後的李登輝與馬英九兩個執政階段,目光短淺、患得患失,不但臺灣人不滿,也為大陸有頭腦者惋惜。一個執政黨若無主見和骨氣,是不可能真正受人尊重的。特別馬英九八年,大陸已掀起了民國熱,其實際意義乃是寄望於國民黨,大陸轉型後歡迎它回來幫助十幾億人重整山河。可惜,馬英九固然個人操守不孬,卻沉溺於各種具體事務中,就是具體事務也非表現出色,哪有遠見卓識與堅毅行為。
馬英九引以為榮的事情是他降低了台海敵對情緒乃至戰爭風險。新加坡的馬習會,無非自己替自己寫總結。他的失策是,馬習會究有多少實際意義?關於降低了台海的敵對情緒乃至戰爭風險,與其說是他努力推動的結果,不如說是北京當局利用他增加了自身的話語資本。雙方多是花架子。當然,北京也給了馬政府一定面子,兩岸的經貿發展終究有益於兩岸民生,不論雙方動機如何,效果仍應肯定。但是兩岸的前景,當然最終是中國的前途,不是某個人的一代執政階段能決定的,決然少不得雙方的積極互動與持之以恆。如果北京當局真為民族團結著想,為兩岸民眾福祉著想,滿可以撤除針對臺灣的導彈。很簡單,臺灣並無進犯大陸的武力和意圖,導彈指向臺灣,無論如何會讓臺灣民眾不爽。退一步說,若臺灣某些勢力嚴重冒犯了十幾億大陸人,依北京能力,採取必要措施並不很費力。由此便可見北京還是舊思維,馬英九卻自作多情。
看來,國民黨很難重新煥發青春。當然不排除它的某些人士,一朝大陸轉型後能夠回來起相當作用。
中共王朝
把中共奪權成功叫作篡政,顯然屬於皇權史觀下的政治語言。中國至今仍現狀悲哀,不全是中共責任,儘管它堪稱一千年來中國最大的罪人,中國人的思維、性格、習俗、愚昧皆是中共倒行逆施的推力。
關於中共六十餘年在大陸的醜行劣跡,這裡就不說了。就兩岸關係上講,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它的詞典裡是沒有生命尊嚴之說的。從常情常理上說,臺灣實現了和平轉型,它理應祝賀才對。什麼叫作民族大義,臺灣的和平轉型,便是民族大義。為了一黨私利而漠視甚至與民族大義作對,不容人不寒心。習當局自稱代表了全體中國人,實際行為仍與剛愎自負的毛時代無異。例如,9·3閱兵。為什麼不能客觀估價當年國民黨政府的主要作用,如果那樣做了,會因此危及政權麼?恰恰相反,只會讓包括臺灣民眾在內的所有中國人感覺中共尚有良知。這一切決非小事。
能夠指望中共有蘇格蘭公投脫英前英國的理智行為麼?如果不能指望,它又如何會遵循民族大義,世界潮流、民生呼聲而處理兩岸問題。無非要指出的是,中共如今也是無可奈何了,它真不能有那樣的行為,因為口子一開,它並受不了後續反應。況且,值此民心失盡,政權越來越不穩的時期,它想洗心革面,只恐也沒有時間了。
綜上所述,兩岸關係走向正常,須待大陸實現了制度轉型。在此之前,臺灣惟有自主自強,對大陸的不幸現實予以高度關注,在未來的中國乃至亞洲大家庭裡,才有相當高地位。相應地,大陸作為中國主體,未來怎麼走,十幾億人才是決定性力量。所幸的是,冬天過了大半,春天已不遠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