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互害模式」,大家謀財相互害命(圖)


為何當今國民會「見利忘義」,進而「喪盡天良」?(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7年1月17日訊】新京報1月16日報導:「北方調料造假中心」年產值以億計,產品流向全國。在臨近年關的時候,看到這樣的消息,難免要擔心,我們買到的調料,是不是假的?

假冒偽劣產品盛行,有毒有害食品氾濫成災,基本上都可以歸咎於無良商家的「黑心」。無良商家為了賺取不義之財,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為此而生產有毒有害食品,毒害公眾健康也在所不惜,實在稱得上是心狠手辣。而商家之所以「黑心」,顯然利益驅動使然。

從一系列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到,暴利可以讓人「將靈魂抵押給魔鬼」,蠅頭小利也可以讓人「喪盡天良」,底線失守之下的全民「缺德」,已經成為當前最大的社會病。

我們不能不反思:國民在利益誘惑之下,何以會「見利忘義」,進而「喪盡天良」?國人在追逐財富之時,其道德底線何以會一步步失守?我們的道德底線到底有沒有?我們的道德底線在哪裡?我們的道德禁忌到底有沒有?支持國民堅守道德底線的力量在哪裡?道德禁忌對國民的約束力到底有沒有?

毋庸諱言,中國人向來宗教觀念淡薄,對於大部分國人來說,即使是求神拜佛,也僅僅是源於追求利益和內心恐懼下祈福避禍的行為。中國人在淡於宗教的情況下,在五千年輝煌文明史中,構建了博大精深的道德系統,成為成為國人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基礎,諸多的道德禁忌也成為約束國人行為,讓國人棄惡從善的重要力量,使社會得以和諧發展。

可是,「五四」以降,隨著西風東漸,傳統道德被逐漸解構,隨著科學知識的傳播,基於因果報應、天打雷劈等恐懼感的道德禁忌,也蕩然無存。

與此同時,我們具有悠久的「重農抑商」歷史,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鄙視財富成為主流價值觀,國民對財富的追求長期處於壓抑之中。在改革開放之後,國民被壓抑的財富追求突然間被釋放出來。然而,「貓論」的風行,在激發人們對財富的本能追求的同時,也有其負面影響,那就是似乎在暗示人們,為了追求財富,可以不擇手段。

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國人的財富觀念本來就存在發育不良的弱點,改革開放後,國人在熱切地追求財富之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傳統財富觀念被國人棄之如敝履,「唯利是圖,不擇手段」成為隱藏在國人心中的一個「魔鬼」,在既無宗教信仰,又無道德追求的情況下,國人「利慾熏心」又如何能夠避免?在既無道德底線,又無道德禁忌的情況下,國人「不擇手段,唯利是圖」也就毫不奇怪了。

為圖發自己的財,而不惜害別人的命,大家自覺或是不自覺參與其中,開啟「互害模式」,將來恐怕是要「載入史冊」的。

為錢財而不擇手段,開啟謀財害命的「互害模式」,足以讓我們看到人心之險惡,世風之敗壞,足以讓人心生恐懼。

我們不能不追問:一個對是非美醜善惡失去分析判斷力的民族,能否有美好的未來和光明的前途?如果一個民族出現群體性無視道德底線的現象,那麼還會有支撐這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嗎?讓人憂慮的是,如果國人不能培育正確的財富倫理觀念,中國在求富道路上的狂奔,極有可能失去正確方向的情況下翻車。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國人既無道德底線,又無道德禁忌,精神空虛的人們兩眼通紅地盯著錢財,在發財的道路上「裸奔」,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在哪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周建邦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