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堯曰》篇在《論語》中有特殊地位。這一章與《論語》全書的風格都不一樣,不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而是夏、商、週三代聖賢的語錄和歷史資料。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堯帝讓位給舜帝時說:「哦!舜呀!依次登位的天命已經降臨在你身上了,你要忠實地堅持中庸。如果搞得天下窮困,你這天賜的祿位也就永遠沒有了(「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帝也用這番話告誡大禹登位。
商湯說:「我這個後輩小子履(商湯的名字),謹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謹明告光明而偉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我自己的罪過也不敢掩蓋,因為您的心裏早已是明明白白的。如果我自身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有罪,罪過都歸在我一人身上。(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萬方,指各地、四方,意指百姓。
在上古時期,堯帝有一次下鄉去巡視,剛好看到兩個子民犯罪被押送要去關起來。堯帝一看,心裡面很慌張,馬上就跑過去問清楚:你們兩個為什麼犯錯?犯了什麼錯?這兩個人就說:因為上天久旱不雨,我們已經沒有東西吃了,連家裡的父母都沒東西吃,所以只好去偷人家的東西。堯帝聽完他們的解釋馬上就跟士兵說:你把他們兩個放了,把我關起來。這士兵一聽愣住了,怎麼可以把君王關起來?堯帝於是說:我犯了兩大過失,他們兩個沒罪,因為我沒有把我的子民教好,所以他們才偷人家東西;因為我沒有德行,所以上天久旱不雨,這兩件事都是我的過失。堯帝發出內心至誠的反省,馬上感動天地,當時就下雨了。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周朝大封諸侯,使善人都富起來。周武王說:「雖然有至親,不如有仁人。百姓有什麼過錯,責任都在我一人。」謹慎地審定度量衡,恢復廢缺的官職,政令便四方通行了。復興滅亡的國家,接續斷絕的世系,舉用隱逸的賢人,天下的老百姓便真心實意歸服了。(「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我們發現,古代聖王,看到子民有過失、有犯罪,自己真的發自內心的反省,向內找自己的過失在哪裡。因為自己是他們的王,所以就有責任教育和管理好他們,就要對他們的過失負責。其實他們已經很賢德了,但是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是無止境的。無論遇到誰的錯,都認為是自己的錯,誠心悔過,修德進善。
責任編輯: 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