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房地產政策歷史性轉折!(圖)
房地產政策歷史性轉折(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12月27日訊】房子是用來住的。讓居者有其屋,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惜過去10多年,房子成了創收和穩增長的工具,既傷害了社會公平,也摧殘了幾代人的身心。如今制度糾偏,回歸「民生」。房地產政策終於迎來歷史性轉折!
1、10萬億:蜜糖即砒霜
今年房地產的很多數據,都創下了歷史新高。
一、10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513億元,按揭貸款佔新增貸款的比重在70%以上。
二、1-11月份,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達到13.58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4.3%。已經超過了2013年全年13億平米的最高記錄。
三、前11個月銷售額達到10.25萬億元,增長37.5%。這是中國房地產歷史上年銷售額首次突破了10萬億大關。
史詩級的上漲,房地產在「去庫存」政策之下,表現之靚麗,令人始料不及。2016年是中國有史以來高價地塊最密集的年份,高總價、高單價、高溢價率的「三高」地塊大量湧出,持續刺激房地產市場高潮迭起。
客觀來說,今年中國經濟數據之所以沒有那麼差,根本原因並非經濟結構真的出現了實質性的改善,而是仍然通過刺激政策,通過基建投資和房地產,讓數據漂亮而已。
房地產為中國穩增長立下汗馬功勞,毫無疑問是國民經濟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行業。但最大的問題是,房地產市場化18年以來,各方面對這個行業賦予了太多的不可承受之重。
畸形發展催生了畸高的房價。在房地產野蠻生長的時期,投資、投機住房一度成為快速致富的捷徑,投資投機性需求興風作浪,使得住房成為少數人牟取暴利的工具,更使房地產成為特權階層加槓桿剝削普通民眾的合理合法的手段。
這不僅提高了企業經營成本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也加劇了社會貧富差距,進而直接綁架了中國經濟。
毋庸諱言,瘋漲的房價已嚴重脫離了中國的人口結構變化和經濟的基本面,潛藏巨大風險。
2、房子是給人住的
作為規格最高的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歷來被視作下一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
今年會議中,最令人民群眾關注的是關於房地產特別是住房市場的定位之明確清晰,是歷次各種最高決策層會議中都沒有的。
會議鮮明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非常清晰,非常重要。長期以來,房地產包括住房市場定位不清晰,爭議非常大,既強調住房的居住消費屬性,又強調住房的保值增值的投資甚至默許投機炒作的屬性,還過分強調房地產對經濟的支柱產業地位。
正是這種賦予房地產包括住房的多種多重屬性,才在房地產政策上左右搖擺、舉棋不定、反反覆覆,導致一二線房價失控般暴漲,加槓桿投機炒作氾濫與猖獗,預埋巨大經濟金融風險。
過去,中國房地產的「任務」太多了,地方財政,經濟增長的引擎,都要靠房地產。使得中國的房地產政策越來越偏離主題。為什麼要蓋房子,蓋房子為什麼,為什麼要買房子,這些幾乎不是問題的問題,因為房地產政策過於「經濟化」和功利化而成了中國社會和中國經濟的大問題。
當房子偏離了「居住」的主題,房地產就會走上歪路。在土地稀缺預期下,預期房價必漲無疑,投資投機資本就會瘋狂進入市場炒作住房,城市房價必將出現失控般暴漲。2015年後半年到今年9月底的中國一線城市以及二線省會城市房價失控暴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13億人口的中國,房地產絕不能作為保值增值的投資品,更不能放任投機炒作。一旦賦予房地產這個金融屬性,就不僅是城市居民買不起房的問題,而是會釀造金融風險,給中國經濟帶來大問題大隱患。
3、最後的救贖
穩房價,就是穩民心。
房地產首要的是民生政策,人應該有房子住,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惜在過去10多年,房地產成了某些人斂財的工具,也成了市長保政績的底牌,更成了收割普通百姓的屠刀。
中國房地產發展到今天,規模已經足夠龐大,靠零打碎敲的政策,既解決不了當下房價快速上漲的問題,更無法圍繞一個健康的城鎮化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體系。
在經歷多年的拖延之後,2017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很有可能在制度建設層面出現實質性的突破。管理層明白,僅僅靠限購限貸已經無法讓市場健康。
當下中國的房地產政策,絕非短期的幫助開發商去庫存,而是在中國房地產已經出現真正轉折點的情況下,重新梳理和設計房地產的基本制度,為房地產長期穩定的發展,構建合理的土地制度、信貸制度、稅收制度以及保障制度體系,使得住房制度體系回歸住房居住的基本屬性,使得包括土地制度在內的一系列基本制度能夠擺脫為地方創收或者主要作為穩增長的工具,而不是為去庫存而去庫存。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關鍵在於真正落地。之前由於在房地產政策上的屢次反覆,目前再好的政策,也已經沒有人再相信。希望這次能拿出點真材實料,空談誤國,降房價興邦!
我們期待的是,不要一直拖延,不要一直喊口號來矇蔽眾人,而是將制度建設視為房地產健康發展和中國經濟轉型的前提。不要再有任何僥倖和拖延,我們真的沒有任何本錢拖延。
明年,人民幣貶值導致資本外逃,製造業大規模出逃,將給中國經濟致命一擊,危機當前,我們不能失去最後救贖的良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