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這才是真相:「死亡稅率」下的中國製造業……(圖)

 2016-12-25 08: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看中國2016年12月25日訊】如果說以前只是外資、高端製造、房地產、金融企業看空中國大陸市場、看空人民幣匯率而跑路的話,那麼當前「跑路」的,基本就是中國製造業中最核心、最實在的台資和民營企業,他們從事著加工製造業最基礎的部分,也是中國30年來賴以立足世界的根本,對中國的威脅和傷害更大。

外資和民企跑步撤出中國,去美國建廠

近日,兩個新聞炒作得沸沸揚揚,都和美國建廠有關。一個是響應川普(特朗普)的號召,跟隨著蘋果生產線回撤美國本土的步伐,臺灣鴻海集團(富士康)將和日本軟銀集團投資57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創造10萬個就業崗位。這是繼在印度大量買地建廠後,富士康的第二個戰略布局,全球關注。

2016年12月9日,富士康證實,他們正在評估在美國建廠的可能性,已經針對在美國拓展運營展開初步洽談。自1988年在深圳首次建廠以來,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經營近30年,將美國福特開創的流水線業發展到極致,目前已經成為年產值破萬億人民幣,世界上員工總數唯一一個超過100萬的工業帝國。富士康在美國的設廠,代表著中國大陸代工模式的沒落,一個時代已經終結。

近日,只做實業、不炒房地產的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在美國投資6億美元建造的汽車玻璃廠正式投產,曹德旺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中國實體經濟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麼都比美國貴」,「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這一言論在社會上引起欣然大波。

因為稅費、土地、資本、能源、物流、交易成本等不斷上升,中國製造成本越來越高,製造業正在加速流出中國大陸,曾經的世界工廠正在走向空心化,這是不爭的事實。

死亡稅率下的中國大陸製造業

李克強總理在11月29日在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明年要按照政府過緊日子、更多為企業發展減負的要求,繼續大力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激發活力、培育稅基,為促發展、保民生提供支撐。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前企業和老百姓普遍感受到的卻是一種「蒼蠅腿上刮肉,蚊子身上榨油」的萬稅景象,從公務員招聘中70%為稅務人員,到海外資產徵稅、海淘徵稅、進口汽車加稅到中產收入加稅、追繳企業欠稅,可以說,只要是能想得到的稅收、稅種,基本上都會開徵。一方面說明瞭政府的財政狀況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說明瞭企業和個人的稅收負擔已經到了空前的地步,稅負正在成為扼殺中國製造業的凶手。

中國國內企業稅負包括25%的企業所得稅,高達百分之十以上的增值稅、印花稅、車船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費等其他費用。美國對企業徵收的所得稅為35%,加上地方稅與保險費,一共40%。而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稅務要比美國高35%,經過換算,即中國製造業綜合稅務高達54%。面對高昂的稅負,讓中國大陸企業處於死亡邊緣,這就是所謂的「死亡稅率」!


死亡稅率下的中國製造業,已經距離「委內瑞拉化」不遠…(網路圖片)

川普上臺後提出企業稅負從35%降到15%,就是要把實體經濟拉回美國本土。如果這一減稅計畫真正兌現,美國的生產成本將遠低於中國大陸,從高科技到高端製造業,美國照單全收,基本沒中國什麼事。

在當前經濟不景氣的大前提下,稅收不斷沒有減速,反而繼續增加的勢頭,導致很多中小企業一年稅收大大超過淨利潤,一年的下來全部給稅務局打工。企業不僅沒有資金擴大再生產,更沒有能力改善員工薪酬,對生產和消費起到了很壞的抑製作用。政府沒有錢,在不精簡機構和成本,反而不斷增加公務員和軍警薪酬的情況下,獅子大開口,向企業收稅,起到了一個很壞的示範作用。

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已成為財政對企業的壓榨手段,很多製造企業都在高稅負和高房價下苦苦支撐,維持著一點微薄的利潤。如果這些企業被榨干死掉了,也就沒有人投資實體企業了,那還能找誰收稅呢?

稅收外其他的高昂製造成本

除了稅費,從整體上看,相對於東南亞、印度等新興製造業基地,中國還有勞動力價格優勢,但從匯率、原料價格、運輸、資金成本、行政成本等方面考慮,中國製造相對於歐美日及發展中國家已經沒有競爭力。當年中國引進外資時,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是一大優勢,如今時移世易,這一優勢還剩下多少?

能源價格。以美國為參照,美國的電價是中國的1/2,煤炭價格是中國的1/3,天然氣價格是中國的1/3~1/2。發改委提高了石油消費稅,稅費比達到37%,美國居然只有4%。美國的汽油折算成人民幣才5元/升,工資收入、油品暫且不論,開車數百公里,一分錢過路費都不交,這樣廉價的資源和運輸成本,是我們這個擁有佔世界70%收費公路、而且每年收費還虧損1000多億的國家無法比擬的。美國大力發展的頁岩氣開發技術,導致美國石油不僅自給有餘,尚能出口,美國一旦不受能源的制約,全球還有那個國家敢挑戰?

土地成本。企業用地是製造業企業的重要成本之一。上半年的一篇《不要讓華為跑了》的文章熱傳,並引發出「華為遷離深圳」是在深圳發展遭遇房地產擠壓和成本上升困局的討論。作為中國製造業行業的佼佼者,華為在市場佔有率和利潤上,無疑處於國內領先的。這樣的企業尚且都不能承擔近年來暴漲的房地產成本,外遷東莞,更何況是其他製造業企業。有人把中美地價進行了對比,國內土地價格是美國地價的9倍,並且美國是永久性產權,中國是50年產權。兩相比較,成本高低立見。

勞動力成本。這是中國大陸一直引以為傲的優勢,但是從當前來看,這一以犧牲工人和農民工利益為代價的優勢正在逐步喪失。製造業的發展,最主要的勞動力人口的充足。計畫生育30多年,中國少生了3億人,這也是當前出現勞動力緊缺的重要原因。

計畫生育也就罷了,在人口增長出現拐點時,應該及時取消這一政策。然而,個別部門為了一己私利,百般推阻,放開二胎的時間整整晚了十年,導致當前中國老年化問題嚴重,勞動力極度短缺,加上通貨膨脹,中國勞動力成本直線上升,製造業技術工人短缺嚴重,很多工廠高薪找不到工人。

就勞動力成本而言,不要說與越南、印尼、印度等國家比,就是和美歐日本土工人相比,中國也已沒有多少優勢可言。

企業家是最善於精確計算的,哪裡有利潤、哪裡利潤高就往哪裡跑。當前中國的製造業稅收、地租、人工、能源、運輸等各項成本急劇上漲,導致外資和民營企業爭先恐後向美國轉移,說明中國的製造業成本已經全面高於美國,利潤已經全面低於美國。

2014年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以美國為基準的全球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中國製造業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已經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這表示在美國進行生產只比在中國進行生產貴4%。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為首的人工智慧技術的高速發展,必將大大減少對勞動力的依賴,從而消除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高的這一頑疾。

美國當選總統川普號召製造業的回流,德國推進工業4.0計畫,日本通過貶值貨幣推動製造業回流並出口,未來世界高端製造業基本被這三家全面壟斷,中低端製造業被我們的高稅費、高房價殺死,剩下的估計就是鋼鐵、水泥、煤炭、電力等這些產能過剩的國企了。

中國,正在變成下一個委內瑞拉

製造業是中國大陸經濟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國能熬過寒冬、迎來曙光的唯一希望,在製造業轉型升級基本宣告失敗的前提下,如果30年積累起來的加工製造業也被稅務壓垮,那就連最後迎來春天的希望都失去了。

按照時寒冰先生的說法,美國經濟正在「脫虛向實」,減稅號召製造業回流就是重要措施;而中國經濟正在「脫實向虛」,加稅驅趕和榨取企業最後的油脂,製造業大片死亡也是指日可待。一個國家沒有實體經濟,國家想要富強,肯定不可能,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前途是什麼狀況,可想而知。

當「委內瑞拉製造」連印鈔的紙都無法生產時,中國還在嘲笑委內瑞拉除了石油,什麼都不能生產;未來有一天,中國是不是也會淪落到「除了鋼鐵水泥,什麼也不能生產」的地步呢?有人說,中國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當高稅負和高房價繼續肆虐,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都遠遁海外,工人被驅趕回到農村和城市邊緣後,製造業的垮掉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如果哪一天我們覺醒了,要想重建製造業,時間會需要多久?30年嗎?

在當前美聯儲加息啟動,資產負債表縮減可見的情況下,歐洲、日本收緊貨幣政策,都只是時間問題。可是在樓市、債市泡沫高企的中國大陸,央行基本上沒有貨幣緊縮的空間,也沒有這樣的計畫,外匯佔款在急劇減少,M2還在以10%以上的速度狂奔,半年印出一個俄羅斯,一年印出一個法國已經成為新常態,根本停不下來。當前的M2已經超過美國和歐洲的總和。死保資產,放棄匯率併進行外匯管制,是今後一個時段的主旋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見證!

委內瑞拉的的慘狀,想必大家都清楚了,在之前對委內瑞拉宣布紙幣作廢的文章中已經有詳細的描述,基本情況就是該國的貨幣印刷量是美國的數倍,工薪階層、白領到垃圾堆裡覓食等等,在此就不多言。

委內瑞拉的根本危機就是由於貨幣超發和製造業消亡導致的惡性通貨膨脹,而對比當前的中國大陸,這兩個條件正在逐漸具備,未來會走向哪裡,我們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意承認而已。

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危機可以延緩,但是不能消除。委內瑞拉化已經不可避免,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是見證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靖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