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顧炎武驚人的讀書、藏書與抄書(圖)

 2016-12-19 18: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顧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古城昆山歷來有良好的讀書風氣。出生於書香家庭的顧炎武,從小對讀書有濃厚興趣,凡是昆山能搜羅到的書,都千方百計借來看,以至整個昆山城裡沒有什麼書是沒看過的。他不由搖頭感慨:「昆山無書,昆山無書!」

顧炎武的萬卷書

自幼受到嗣祖父蠡源公的影響,顧炎武不僅養成了讀書的良好習慣,也不斷確立讀書的目標。成年以後,顧炎武常常手不釋卷,把讀書作為自己每天的要事。以至「行千里路,讀萬卷書」成為他的名言,也成為人們的典範。他的萬卷書,究竟是泛指讀得很多,還是有一個確數呢?

近年來有學者做了研究,認為古代以卷、軸、冊、函等等來給書籍計數。到了顧炎武的那個時代,紙本代替簡牘,卷與冊被廣泛運用。那時的書籍,按平均數計算,每卷約一萬餘字,一卷約合兩冊線裝古籍。因為是活字印刷,平均每一頁三百六十字,只相當於今天一頁雜誌字數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說,今天五六頁雜誌的文字量,就相當於那時的一卷。

顧炎武所說的「讀萬卷書」,可以用讀一部《古今圖書集成》的文字量來比擬。這部萬卷大書,足足有一億字。如果每天讀書六千字,兩天便可讀一卷,一年讀一百八十卷,大約五十五年能讀完,這差不多就是一生的時光了。很多書是顧炎武在四處漂泊的狀態下,堅持不懈地讀完的。博覽群書,使顧炎武對中國的五千年歷史和自己所處的時代,有越來越深的瞭解。

顧炎武的祖父亦是愛書人

顧炎武嗣祖父蠡源公,從先人那裡傳承了二三千冊書籍。經過多年積累,傳承給顧炎武時已有五六千冊。四十五歲時,顧炎武離開家鄉北上,大量的書無法隨身帶。江南很多朋友作《為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幫助他一路尋找心儀的善本。找到一冊好書,他通宵達旦地讀。能收藏的就收藏,不能收藏的就抄寫。靠一馬一驢馱起行囊,顛沛流離,只能在停留時間較長的地方,存放自己的書籍。不少跟隨多年的書無奈地散失了。然而,上千冊珍愛的書他始終藏在身邊。

《邸報》,是明代官方的公報。嗣祖父蠡源公十分喜歡這份文獻資料,閱讀《邸報》時,他喜歡用小楷認認真真地抄錄下來,並且編成小冊子,以備查考。十多年間,所摘錄整理的資料,竟裝訂成厚厚的二十五本。蠡源公覺得,著書還不如抄書。抄書的時候,可以不斷吸取前人的學術成果,當知識積累到足夠多的時候,自然而然會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他不僅自己抄書,也讓年幼的顧炎武學著抄書。他說:「今人的學問不如古人深厚。你看班固改《史記》,必然不如《史記》,宋景文改《舊唐書》,必然不如《舊唐書》,朱子改《通鑒》,必然不如《通鑒》。當今,著書立說的人幾乎佈滿天下,就可能把前人的書盜竊來作為自己的著作。所以我覺得,得到明人的書一百卷,還不如得到宋人的書一卷。」

這些話,顧炎武都記住了。成年後,他也從自己的經驗中體會到,抄書確實有很多的好處。離開家鄉北上,他的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很多地方,「往來曲折二三萬里,所覽書又得萬餘卷」。一邊考察,一邊讀書,有了心得就記下來,若發現有誤,隨時修改;發現跟古人議論重複的,就刪掉。日積月累再加上調查訪問得到的史料,終於編成一本內容極其廣泛的書,名曰《日知錄》。

《日知錄》共有一千餘條,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內容涉及經義、政事、經濟、世風、禮制、科舉、藝文、史法、兵事、天象、術數、地理等方面,上下古今,無不論及。這本博覽群書,編撰而成的著作,可以說大多是「抄」來的。然而,每一段文字都顯現出編撰者獨到的目光,獨具的匠心。

責任編輯: 清淨有道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