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成本攀升優勢漸失 企業回流美國

【看中國2016年12月9日訊】日前,美國候任總統川普(特朗普)宣布,日本軟銀將在美國投資500億美元,將創造5萬個工作崗位。隨後,富士康表示,正就潛在的美國投資進行初步磋商。富士康是一家主要為蘋果等高科技公司代工的企業,目前的主要基地在中國大陸,現在迫於成本壓力,開始尋求向印度等低成本地區轉移。

長期以來,美國因經濟過度虛擬化而造成國內經濟失衡以及分配不均,在歐巴馬就任總統之初,他力推「再工業化」戰略,意圖吸引製造業回流,但收效甚微。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一方面,對企業進行大幅減稅,以鼓勵投資;另一方面,如果企業向外轉移,則對其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徵收高額關稅。這樣的政策可能吸引美國跨國公司囤積在海外的資金開始回流,那些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企業可能會被吸引。川普曾動員過蘋果公司,迄今仍然未知結局。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得益於低廉的勞動力、成熟的產業鏈、政府的稅收優惠以及降低環保標準等因素。中國製造以價格優勢逐步佔領國際市場。但是,隨著稅收優惠的結束、環保標準的提高,尤其是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漲,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正在逐漸消失。低端產業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向東南亞或南亞國家轉移。而現在,像富士康這樣的企業也感受到了壓力。

近日,一家機構調查近千家中國企業後得出結論,45%的受訪公司表示,預計在未來一年將員工的工資提高6%-10%。與此同時,近期各省市也陸續公布了工資指導線,雖然數值有所下降,但依舊保持了增長勢頭。中國工資連續多年上漲,其中一個因素是勞動力供求發生了變化,但更重要的是,連年上漲的物價與房價迫使工資底線不斷抬升。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2008年後,中國通過信用擴張的方式刺激經濟,導致了資產價格與物價的持續上揚,進而不斷地提高勞動力成本。在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緊張的市場裡,更加勞累的製造業缺少勞動力,農民工開始返鄉或者去從事服務業,比如快遞、外賣等。有一種觀點認為,偏向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法不利於企業用工自由並降低成本。但是,即使給予企業更多的用工自由,在房價不斷創出新高,生活物價不斷上漲的背景下,勞動者成本很難降低,除非出現大規模的失業造成勞動力過剩。

冷戰結束後,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世界提供了過剩的勞動力。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美國在低利率下大量消費,而中國則在低利率環境中發展製造業以滿足這種消費。這是一種共生的關係。次貸危機過後,美國日益擔心經濟衰退而失去現有的地位,因此要求推動中美之間的貿易再平衡,即要求中國擴大消費(內需),而美國則提高儲蓄同時發展製造業。

川普不過是想進一步落實中美貿易再平衡,但他採用了比較極端的方式,除了在其國內減稅等政策外,他還威脅對中國的商品徵收高額關稅。這提醒中國,中國製造業優勢除了被不斷上漲的成本削弱,也面臨巨大的國際競爭。西方發達國家不但爭搶製造業,還要用貿易保護主義降低中國商品的市場佔有率。

衝擊並不僅僅來自美國的再工業化。人口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等國家正在日益崛起,隨著這些國家基礎設施的完善、勞動效率的提高,國際產業資本向這些國家轉移已經成為趨勢。即使是中國企業,也開始大量走出去。與發達國家相比,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競爭更加激烈。

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提高,不僅是因為工資上漲,也是由於生產效率低下。一項研究顯示,中日以美元計算的單位勞動成本,1995年日本成本是中國的3倍以上,但2013年中國反超過日本,現在正在趕超美國。這是因為,2015年中國勞動生產率相當於美國勞動生產率的7.4%。

作為一個還未越過中等收入水平的國家,在製造業優勢減弱之後,中國可能面臨新的發展難題,中國要通過智能製造等方式轉型,提高勞動生產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張立偉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