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選過後,需要心理輔導的美國大學生們(圖)

 2016-11-18 08:2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美國大學校園(圖片來源:換日線)

【看中國2016年11月18日訊】美國總統大選過後的第二天,剛到學校就覺得校園裡氣氛說不出的詭譎。

果然,停好車剛走進校園,迎面遇上的一位歷史系教授看到我之後,就開玩笑的這麼說。雖然只是玩笑話,但是他對選舉結果的不滿,不用明說也看得出來。一進辦公室打開電腦,信箱中躺著一封來自校長寄給全校教授的信件,內容大致是說,要請大家注意可能因選舉而心理受創的學生。

當我還在懷疑是不是真的有學生這麼難過,不到中午,就收到3封來自學生的信,說他們沒有心情上課,因為選舉的結果實在對他們打擊太大。其中,甚至有一位學生附上了心理諮商師的信件,證明她在開票當天晚上遭到一位白人學生的惡意言語攻擊,而必須要接受心理輔導。

就在我開始覺得,這場選舉對美國學生造成的打擊,真的比想像中嚴重的時候,我還沒意識到,居然連大學教授們也需要尋求安慰。

到了中午時分,依照本校政治系的傳統,我們會在選後的隔天中午為全校的師生分析選舉,就在我和幾位繫上的同事走入會場的時候,我們都被現場己經坐滿了的師生嚇了一跳。是的,我們知道這場選舉跌破眼鏡,我也可以想像大家的疑慮,可是我沒料到連教授們也陷入了極度的焦慮之中。

美國早已歷經過多次政黨輪替了,怎麼這一次反應這麼激烈?到底為什麼在美國的大學裡,感受到的跟外面的世界那麼不一樣?出現這樣焦慮和不安,甚至還有抗議的活動發生,是不是大家太過緊張了?

大學校園組成跟美國社會大不同

要瞭解為什麼美國的大學裡會對這次選舉結果有這麼大的反彈,可能要從「誰是大學生」這個問題開始說起。

在美國的大學裡,所見所聞與真實美國社會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首先,來自亞洲的學生可能很難想像,在一個不用聯考的地方,明明只要申請就一定可以有大學念,但是卻只有30%左右的美國人會去念大學。

根據美國教育部在2015年的官方統計中,全美國25歲以上的成人,只有32.3%具有大學學歷。

其中,如果把城市和鄉村的民眾分別計算,就會看出在美國的鄉村地區,大學畢業生的比例只有不到20%。

依照種族背景來看的話,差異更是明顯,亞裔具有大學學歷的比例高達55%以上,白人約36%,而黑人及拉丁美裔的大學畢業生則各為22%和15%。

這些數據背後反映出來的,是美國大學裡學生的組成,跟全美國的人口是很不一樣的。因為跟社會裏的人口結構不同,所以,在大學校園裡的意見自然會與在社會上所聽到有所差異。

以這一次選舉來說,筆者就很明顯的觀察到,在校園裡支持川普(特朗普)的師生,就算很不滿到處都是希拉里的支持者,他們也大多不敢公開的反對。

大學裡只有一種聲音?

因為大學校園的組成份子跟整個社會不同,大學裡的師生多半會有希拉里一定會贏的錯覺。而這樣的錯覺不是只有今年才有,民主黨在大學裡比較受歡迎並不是這一兩年才發生的事。

記得在選前,筆者有一次跟繫上的秘書聊起過去校園裡的選舉氣氛,待在學校超過30年的祖母級秘書說,她永遠忘不掉2008年的總統大選,因為當時的大學校園裡充滿了支持歐巴馬的標語。

甚至,還發生過這樣的故事:

就在2008年大選前不久,剛好有一位要來到我們學校演講的教授,因為自己開車來找不到路,打電話請繫上提供行車路線指示,當時秘書因為擔心以路名指示對方可能不夠清楚,靈機一動想起整個校園都是歐巴馬的標語,所以,秘書說她當時在電話中告訴對方:

「請在下高速公路時看到右邊的大型‘Hope’標誌右轉,看到第三個‘Yes,We Can’左轉,然後過了第五個‘Change’標誌就可以看到我們的大樓。」

秘書說,她覺得大學裡大部分的人都是支持民主黨的,因為民主黨的主張聽起來總是比較「正確」。

由於崇尚學術自由,美國的大學教育相信只有在開放的思辨環境中,師生才能獲得充分的腦力激盪,進而產生學術進步的火花。

先不說這樣的想法會有多大的成效,光是聽到這種論述,就不難想像美國的大學校園中,理想主義的色彩多半會比外面的社會要濃厚的多。這也是為什麼像是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女性主義運動、黑人平權、最低工資,以及財富分配不均等關於公平正義的社會議題,都會在大學中獲得較多的支持。

筆者自己在上課的時候,常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每當談到社會的財富分配不平均,或是美國政治發展中的公民運動議題,滿腔熱血的學生們反應總是特別的激烈。也因此,議題立場比較偏向自由派思維的民主黨,通常會獲得比較多的支持,尤其是當候選人個人魅力十足的時候。

從現任的總統歐巴馬和民主黨初選席捲年輕族群的老人桑德斯身上,都可以看到自由派的議題有多能引起熱血青年的共鳴。

可是,下個問題來了,即使是大學裡的組成份子跟整個社會不一樣,即便是對政策有不同主張,認同民主精神的大學生為什麼會不能接受選舉結果,反而感到如此沮喪甚至需要抗議呢?

選舉語言對年輕人來說太真實

大學生不是不瞭解在民主選舉中要服輸的道理,但是,年輕人較不瞭解的是激烈的選舉裡,候選人在過程中的表現,多半都是沙盤推演過的演出,所說的話也都是「半真半假」。

筆者觀察學生們在這次選舉中的反應,發現支持希拉里的大學生們,總是把川普的所作所為「當真」,卻沒把川普可能當選這件事放在心上,但支持川普的學生則是相反,他們認真看待川普當選這件事,卻不把川普的言行當真。

因為太在意川普的選舉語言,導致大學校園裡的人們,從學生到老師,都認為川普當選,真的會把整個國家帶向種族偏見的方向。雖然還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會這麼做,但是,大家卻深信他一定會繼續他的狂人言行。

說得更直接一點,活在理想主義泡泡中的大學師生們,往往自認有足夠智慧去判斷政治人物的言行,並且從他們的競選過程中看出政治人物最真實的一面。因為覺得自己是站在正確的一方,也因為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所以,對已經相信的事有不同的結果更是難以接受。

目前為止,在美國大學校園裡的選後抗議行動中,最常聽到的抗爭理由就是:川普一定會對美國造成破壞。卻很少聽到有人願意討論,川普是不是可能不會把競選語言當成政策來執行。

大學校園裡看到的情緒反應,說穿了不是真的面臨政府政策的巨變,是「假設」一種巨變即將會到來,而對這種假設之所以深信不疑,是因為大學師生認為,身為菁英,「自己的推斷一定是對的」。因此,選後出現的大學校園抗爭,其實不只是因為期待落空的沮喪,更可能是一種因為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其實不足的失望反應。

民主不完美,但卻可以透過學習而進步

不知道是因為筆者真的對民主制度很有信心,還是因為成長在臺灣,實在見識過太多戲劇化的大選,所以,面對這樣的選舉結果我並不特別擔心。看著學生和校內同事激動的反應,只能說,民主這件事,不論在哪一個國家都一樣,還有太多需要學習之處。

可是,即使民主制度距離完美還很遙遠,但與非民主的制度相比,至少民主是可以透過不斷的反省和學習來讓制度更完善。當大多數人都跟大學生一樣,懷疑美國的民主是不是出了問題,擔心美國社會是不是因此更不利於外來的移民生存時,別忘了這些憂慮,大都是因為大家只相信自己判斷的事情不會錯。

與其擔心還沒發生的事,不妨換個角度,一起觀察這個國家,看看他們如何透過這場學習來讓自己更進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換日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