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岳飛的名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一定令明君感慨萬千。(看中國合成圖)
在物慾橫流的年代裡,金錢名利顯得非常重要。無論古今,應該都很少人會確切說自己不愛錢與名利吧!若說不重視金錢名利倒有可能,可若說完全能放下錢財名利的誘惑,可就難囉!而且,這類人應該會被歸列為正當、清明的一派。南宋名將岳飛有句名言即道:「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此話說得真是忠義之氣奔騰、正氣十足。看來在古代,能否不受金錢的誘惑,也是衡量文人的標準喔!
唐代長安實況 文人爭作碑志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一句話,真是把金錢的好處與莫大誘惑說得夠透徹了!若發問誰不愛錢,很少人能真心說不愛。因為,金錢的作用可不小,沒錢可就真是萬萬不能了。可是,若說到讀書人搶著幫豪門人家、高官或名人撰寫碑志,以賺取金錢財富,那可就真是令自身的清明倏忽銳減了。但是話又說回來,古時還真不乏這般的情況呢。
李肇於《唐國史補・卷中》記載:「長安中,爭為碑志,若市賈然。大官薨卒,造其門如市,至有喧競構致,不由喪家。是時裴均之子,將圖不朽,積縑帛萬匹,請於韋相。貫之舉手曰:「寧餓死,不茍為此也。」
此段文獻的意思是說,在長安京城中,大家爭相要撰寫碑志(鐫刻於石碑上的文辭,又稱「墓碑」、「墓碣」),就像是市上作買賣般。大官逝世,為了要幫他寫碑志而登門之人多到像在市集般,甚至還大聲喧嘩的互相競爭以將撰寫碑志之事招攬到手,連喪家都作不了主。當時裴均的兒子想為父親謀得永垂不朽的功勳名望,就積聚縑帛高達萬匹,以此邀請宰相韋貫之幫忙撰寫父親的碑志。韋貫之則回覆:「我寧可餓死,也絕不隨便作此事。」
爭作碑誌無清高 拒收錢財有節操
李肇明確的將唐代文人貪圖金錢貴物或名利,而爭相撰寫碑誌的社會情況給紀錄了下來,讓後人都能知悉唐代的這一社會現象。我們能苛責說因為文人愛財而導致這一社會奇觀嗎?只怕這一心理都是人人難過的關吧!不過,大官薨卒,文人不多思索或論及逝者對社會的意義,反倒只上門爭著要作碑志,還由不得喪家作主,這些種種難堪的醜態,倒會讓一旁的人認真思索,這些讀書人是否真的有將聖賢書讀透、讀懂、讀進心坎裡?否則,怎麼會連文人該有的素養與節操都在競奪碑志的過程中消散了呢?
或許,正是因為「愛財」這一種心態過於普遍,所以歷代那些為了維護正義、事理而不理會富貴誘惑的清官,才顯得可貴,並成為眾人的典範,而其事蹟也受到大家的推崇與廣傳。
據文獻載,沉默寡言、也不喜奉承他人的韋貫之由一介布衣到擔任宰相期間,從未更改居室。居高位期間,也沒有其他官員敢送大禮,他逝世時,家中並無多餘錢財。歐陽修等人於《新唐書》中贊曰:「韋貫之忠實。」
其實,熟悉中國歷史之人,一定能列舉出多位拒絕錢財誘惑的高官或文人,只是將這些心境清明者與大眾相比,可就是寥寥無幾了。
莫怪愛國名將岳飛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這一話語,勢必是他經歷了一番官途波折後所得出來的結論,也勢必讓愛國忠君、坦蕩正直、胸懷大志者,以及一些明銳君主聞言後,感慨萬千、心有戚戚焉。
參考資料
嚴杰譯注﹔周勛初審閱《中國名著選譯叢書67唐五代筆記小說》(台北:錦繡,1993)
韋貫之(維基百科)
《唐國史補》《新唐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