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宋朝後宮裡的傳奇皇后(圖)

 2016-11-12 00:4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曹皇后畫像。(網路圖片)

那是個不尋常的夜晚。1048年正月十八,宋仁宗正在皇后寢宮裡休息,一聲淒厲的慘叫撕碎了夜空。侍衛叛亂、闖進後宮殺人了!這讓習慣了文治的仁宗皇帝多少有些緊張,倒是曹皇后先鎮定下來,吩咐嚴守宮門,保護仁宗,又派心腹去調救兵、預備救火——這一點非常聰明,正是她的預見,叛賊們縱火燒宮的計畫流產了。

這一夜之後,曹皇后在史書上留下了生動的形象。

第一次變法的旁觀者

宋仁宗有三個皇后:第一個是郭皇后,垂簾聽政的太后一死,他就找個理由把皇后廢了;第三個是深受寵愛的張貴妃,不幸早亡,仁宗思念之下追封為後;而真正陪伴了他大半個帝王生涯的,是第二任皇后曹氏。

在北宋,許多皇后和妃子系出平民。曹皇后的出身,可以說是非常高貴了——她是北宋開國名將曹彬的孫女。大多數時候,她溫柔簡樸,最喜歡的活動是帶著宮女妃嬪,在宮裡種點莊稼,採桑養蠶。唯有「夜半平宮亂」,才顯示出她將門之女的非凡膽識,令宋仁宗大為佩服。

有個顯赫的娘家,對皇后來說,未必就是好事。外戚干政,是所有帝王都小心提防的。曹皇后飽讀史書,不願重演歷代皇后家族的悲劇。終其一生,不單獨和娘家人見面,連對親弟弟曹佾也不例外。冊封皇后的當天,她的叔叔曹琮上奏,辭謝皇帝的封賞:「我既然成了皇后的親屬,就不應該再受恩典了。」另一個親戚曹儀也自請辭去軍職。

在朝廷,曹家沒有一個高官,在後宮,皇后沒有爭過一次寵。張貴妃仗著得寵,越禮提出要借皇后的儀仗出遊,而曹皇后並不介意。得意忘形的張貴妃回宮後向仁宗炫耀,仁宗十分生氣,狠狠地訓斥她擾亂禮儀。

可一旦涉及到國家問題,曹皇后就十分主動。「夜半平宮亂」過後不久,閏正月十五,仁宗興致勃勃,想在宮中再張一次燈,重溫「燈火闌珊處」的元宵氣氛。而曹皇后覺得這樣做一來鋪張浪費,二來百姓會有閒話,於是便據理力爭,再三勸阻,讓仁宗取消了計畫。多年以後,她對孫子宋神宗回憶這段皇室夫妻的生活時,說道:「我以前聽到了民間的疾苦,一定會告訴皇帝,仁宗皇帝聽了我的話,也常常會頒發赦令。」

轟轟烈烈的范仲淹「慶歷新政」,在宋仁宗的支持下開始了。此時,曹皇后提出過一些反對意見。但總體上,她保持了一個旁觀者的清醒。大變法帶來的人心動盪,新黨和舊黨的激烈論爭,丈夫作為皇帝如何駕馭朝局,這一切她都看在眼裡,成為日後她極力糾正宋神宗變法的經驗之源。

脆弱皇權的保護者

1063年,仁宗去世,英宗繼位。

然而,這一次皇權交接,並不像表面看到的那麼順利。仁宗無子,繼承人空懸多年,皇族和大臣暗潮湧動,各有人選。自幼被曹皇后領養在宮中的趙曙,一直徘徊在太子位置的邊緣。即使仁宗晚年,決意立他為儲,可其位子也並不穩固。英宗趙曙在惴惴不安中登基,隨時可能動盪起來的政局,卻因為兩個人得以平穩度過。

一個是宰相韓琦;另一個,就是剛剛升為太后的曹氏。

仁宗死時,曹皇后就在他身邊。眾人嚎啕大哭,她忍淚而起,下令封鎖死訊,宮廷上下都裝做仁宗在世的樣子。

這個秘密一直保守到第二天天亮,韓琦奉命進宮。兩人安排好一切,才公布仁宗駕崩、英宗即位的消息。

但事情還沒完,英宗就病了。

這個在皇宮中戰戰兢兢十餘年的新皇帝,終於不堪長期心理壓力,精神失常了。仁宗大殮當天,他神智不清地呼號奔走,不能成禮。韓琦沒有辦法,只得向曹後建議垂簾聽政,主持大局。

與很多垂簾聽政的太后不同,曹後深受丈夫的影響,「天下計不從一人出」。大臣有疑而不決的事請她定奪,她會召集眾人商議。垂帘,對曹後來說不是一種權力,而是一種責任。

垂帘一年,朝政井然,兩朝交接平穩度過。英宗康復後,她才得以還政,重新隱居深宮。

第二次變法的平衡者

縱觀北宋歷史,後宮女性真正發揮政治作用,都是在成為太后之時。

身為母親,曹後是悲傷的。英宗在位四年,就一命嗚呼,短暫得讓人覺得曹後所有的努力都像是徒勞。然而,英宗皇位的確立,為年輕銳進的宋神宗鋪好了一條路。神宗是英宗的獨子,沒有競爭當繼承人的壓力,又得到了祖母的悉心栽培,他心中有萬張藍圖,渴望創造一個盛世強國。

曹後目送心愛的孫子走上皇位,本來十分欣慰。但沒過幾天,她就蒙了——自己一手培養的孫子,竟和當年被仁宗冷落的王安石一拍即合,決意厲行變法。

此時,朝中還有不少「慶歷新政」的老臣。但是這一批人,已親身經歷了那一輪激進改革的痛苦和後來仁宗長期溫和路線的成效,所以,王安石更加激進的變法方案提出之後,反而得不到他們的支持。

宋神宗和王安石陷於空前的孤獨。

他們不得不另選一批新人。但這些人,或為鑽空子,撈油水,或為走捷徑,爬仕途。宋神宗他們把改革變成了一個「怪胎」——群臣反對,百姓也反對。

王安石喊出了石破天驚的「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掀開了一場關於「國是」的爭論。這場爭論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朝廷成了「一言堂」,容不得不同的聲音。

深居後宮的曹後,最擔心的就是「一言堂」。政令的改變,對國家的影響是一時的;政風的改變,卻有無窮後患。她終於出面:「新法有其弊端,現在民間深怨青苗法和募役法,難道皇帝不該想想嗎?」動情處,她聲淚俱下。

政策上的勸說宣告無效,曹後轉而致力於人事問題,以此維繫朝政的平衡,不至於出現向改革派一邊倒的情形。

1079年,在歐陽修、韓琦、富弼等名臣相繼因反對變法而被貶黜之後,轟動朝野的「烏臺詩案」爆發了,蘇軾因詩中有不滿改革的句子而獲罪。

是年冬天,彌留之際的曹後,把宋神宗叫到病榻前:「當年仁宗在科舉考試中得到蘇軾、蘇轍兩兄弟,高興地對我說:‘皇后,我替子孫覓得了兩個宰相之才。’現在蘇軾入獄,你怎知不是仇人中傷呢?就算他的詩有所不妥,也只是小過錯,不可傷了朝廷的中正平和之本。」

蘇軾由此得以保全。

與此同時,對已成眾矢之的王安石,曹皇后也叮囑神宗:「王安石的確有才學,可惜仇人太多,你若真愛惜人才,不如讓他暫時離京外任。」

言畢,曹後病逝於開封。

改革大幕落下了

曹後一生,經歷了北宋兩次變法。身為女子,她的角色的確受到了限制,但是,當一群士大夫為了確立自己的主張而大鬧朝廷時,深宮中的曹後卻能致力於保全雙方的精銳力量,為後世子孫留下一批聲名卓著的人才。這樣的遠見,讓後世無法忽視她對國家長遠發展的貢獻。

六年之後,宋神宗也抱憾而亡。哲宗即位,祖母高後垂簾聽政。北宋沒有第二個曹後,高後不是一個具有寬大胸襟和冷靜頭腦的人,她全面否定了王安石變法,變法大臣一律被貶。後來,哲宗親政,叛逆的小皇帝又全盤反對祖母,要全面恢復王安石新政,但北宋也沒有第二個王安石。一來二去,北宋朝廷上再也聽不到不同的政見,只有不斷加深的黨爭和一遍一遍被修正的「國是」。

亡國的鐘聲,已經慢慢敲響了。

責任編輯: 潤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