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教育在歧途上走得太遠(圖)


獲得過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華人中,只有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的屠呦呦是在大陸接受教育(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10月10日訊】近日,2016年諾貝爾獎得主陸續揭曉。截至目前,共有9位華人獲得過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而其中,只有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的屠呦呦是在大陸接受教育。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人共計有22人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高出華人一倍以上。大陸人基數如此之大,為何只出了屠呦呦一個「另類」?

《金融時報》日前刊登的題為「諾貝爾獎與中國的‘工具化’教育」的署名文章,解答了這一問題。

這篇署名周健文章指出,華人也能獲獎,說明華人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沒問題。但大陸人基數如此之大,只出了屠呦呦一個「另類」,很可能的原因是,大陸的教育只教「知識」不教「人」。

文章指出,大陸的義務教育,使得「小學淨入學率為99.8%、全國文盲率不到5%」,但是,教育解決的問題,只是認幾個字、會上網、會「愛國」、會讀民族主義小報……

義務教育,往好了說教會了人們能從農村進城打工,能看懂招工啟事,能養活自己、娶妻生子。但是,養活自己以後該怎麼辦,該怎麼做人,怎麼思考,教的卻不多。往不好了說,義務教育是把「人」當成了國家強盛的工具來培養。識字之後能看懂簡單的宣傳標語,能進出「精神洗浴房」,能「做牛做馬也愛國」、能「為政府出力」,至於究竟什麼是「人」,「人」的尊嚴是什麼,怎麼對待「生命」,這個問題,教的不多。

作者認為,中國的教育,只管教人學謀生的職業手段,教人脫貧致富奔小康,而很少講「有錢」以後,該怎麼做「人」。而這樣的教育教出來的人,只管自己賺錢,不管他人死活。

而原本應該做「大學問」、研究「大事情」的大學教育,則轉為以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專業化的「技術官僚」為目標。這樣的大學培養出來的,「只是一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立言行事由利益出,無視‘人性’。」

本屆諾貝爾生理學得主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得獎通知時說:「我很驚訝,我在我的實驗室。」在日本,很多知名教授都親自下實驗室,親自帶著學生做實驗,親自覆核數據,也就是這樣,帶出了學生的德性。

而在中國的大學裡,像大隅良典這個級別的教授,很多早就脫離了實驗室,做著申請課題要錢、四處開會拿紅包的事情。即便是級別較低的副教授,大部分時間也是用來寫提案、開會、行政工作、訓斥學生等等。

作者在最後感慨,教育首先是關於「人」的教育,培養一個人的精氣神,而非單純的知識和技術,中國教育在歧途上走得太遠。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