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和周恩來。(網路圖片)
海外媒體曾有文章披露,前中共副總理紀登奎揭「文革」中,中共高層大致有三個派系,派系鬥爭非常複雜激烈。紀登奎並多次表示:「權力使人走向反面。」
《愛思想網》4月27日發表題為《趙樹凱:紀登奎與高層派系》一文。作者趙樹凱是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文章稱,大致而言,「文革」中,林彪為首的軍方高層為一個陣營,有的稱為林彪集團;江青為首的新崛起勢力為一個陣營,後來被稱為「四人幫」;還有一個所謂老幹部陣營,前期周恩來為首,後期鄧小平為首。總體上所有派系都為毛澤東「駕馭」。
按照晚年紀登奎的談論,毛澤東根據需要來調動、利用這些力量,有時候倚重這個陣營,有時候利用那個陣營。
紀登奎談到,晚年毛澤東基本上以對「文革」的態度來劃分親疏。在毛看來,江青、張春橋等人更能代表他的思想路線,但是又認為他們並不可靠,知道他們難以成事。
毛澤東後來選擇了華國鋒,是因為華國鋒在政治上擁護「文革」的政治路線,同時又容易實現在權力體系中平衡。華國鋒並不極端,容易被各方面所接受。
毛澤東在前期的重大運作中都達到了目的,基本上想打倒誰就能打倒誰,想扶持誰就能扶持誰。但是,從最後結局看,毛澤東失敗了。華國鋒雖然被委任,但是終未能不倒。
在1969年4月的中共「九大」上,紀登奎進入中共高層。此後,高層派系鬥爭更複雜激烈,主要是林彪派系力量大增,而江青為首的「四人幫」派系也成為氣候。
「文革」期間,因為受到毛澤東重用,紀登奎在黨政軍系統都有重要職務,既與林彪系統有直接交往,也與「四人幫」有更多共事,後期還與鄧小平共事,但其本人的派系色彩不清晰。
紀登奎談到,鄧小平復出後,作為排名第一的副總理主持國務院日常工作,紀登奎作為副總理協助鄧工作,但是情況不那麼簡單。因為毛澤東、周恩來、「四人幫」還在,鄧小平地位不穩,權威有限。嚴格地說,紀登奎並不完全在鄧的領導下工作。
紀登奎說,在鄧小平復出後,毛澤東讓鄧小平搞一個關於「文革」的文件,主要是對「文革」做出評價。紀登奎認為,這是毛澤東對鄧小平不放心,擔心鄧以後會翻「文革」的案,所以讓鄧做一個結論性的東西。
鄧小平顯然不情願做,拖了一段時間,但是終於不能再拖了,鄧讓紀登奎來搞這個文件。紀登奎也是拖著不肯做,後來鄧又催他。這時,紀登奎對鄧小平說:「這是主席讓你主持寫的東西,由我來搞不合適……」
紀登奎談到,毛澤東顯然察覺到鄧小平對於「文革」的否定態度,曾安排了幾次政治局會議,批評指責鄧小平。後來,毛澤東曾表示,雖然鄧小平承諾「永不翻案」,但是「靠不住」。
1987年「五一」晚上,紀登奎又說,「文革」中,毛澤東既起用林彪,也起用「四人幫」,還起用另外的人,「目的和用意很清楚,就是那句老話,借‘鍾馗打鬼’,幹掉那些他認為有威脅的人。」
紀登奎接下來說,政治人物的言論,是要根據情況轉換來對待和分析的。紀登奎認為,「文革」中左派打右派,右派打左派,左右兩方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據,但是,從更高的角度看,高層領導人也是在利用左右兩派,實現自己的意圖。
按紀登奎的說法,中共高層權力的紛爭,權力格局的分配重組,邏輯十分複雜。結成同盟的未必是朋友,有時為了特定的需要,關係不睦的人可能也會成為一時盟友;有時犧牲某些權力是為了維持大局;有時重用某個人是為了爭取或者平衡一個派系。
紀登奎在閑談中,經常重複一句話:「權力使人走向反面。」紀登奎談論權力使人走向反面時,曾經列舉了兩個當時活躍在政治舞臺的高層人物,這兩人當時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人。紀登奎認為,這兩人是「權力使人走向反面」的現實典型。
據公開資料,紀登奎是「文革」中後期、以及「後毛澤東時代」中共的重要政治人物,是毛澤東晚年賞識和培養的官員,曾任中共副總理、中央政法小組組長、中央軍委領導成員等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政治上受到排擠,被邊緣化;1983年後,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正部級研究員;1988年7月13日去世,終年65歲。
責任編輯: 劉良鑫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