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始封於周成王時,第一代國君微子啟是商紂的庶兄,子姓,定都於商丘。春秋初期,與周邊的陳、蔡、許、曹等國家相比,宋是境域較大的國家。宋國承商朝之遺俗,國君的嗣位除了「父死子繼」外,「兄終弟及」也是通行的方式。
公元前729年,第13任國君宣公因太子與夷年幼,臨終前決定傳位於弟和,和立,是為穆公。9年後,穆公病危,召來大司馬孔父嘉說:「我死後,一定要立與夷。」並把自己的兒子公子馮送到鄭國去,免得他干擾與夷即位。於是與夷成為宋國的第15代國君殤公。「殤」這個諡號,是因為與夷死於非命宋人給他定下的。
宋國內亂
華父督(?∼前682年),又稱華督,是宋國的太宰,孔父嘉做司馬。有一次,宋國的華父督在路上見到孔父的妻子,他目迎她從對面走過來,又回頭從後面盯著她走過去,說:「既美麗,又光彩動人。」
宋殤公即位以後,十年之中發生了十一次戰爭,百姓不能忍受。宋國與鄭國連年交戰,宋國戰事屢屢不利。太宰華父督藉著百姓不能忍受,就先宣傳說:「這都是司馬所造成的。」
眼見鄭國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太宰華督想改善宋國與鄭國的關係,但他得不到宋殤公的支持,主政的大司馬孔父嘉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華督對士兵們說:「孔司馬主張用兵,殃民毒眾。主君偏於信任,不從吾諫,三日之內,又要大舉伐鄭。宋國百姓何罪,受此勞苦!」飽經戰爭之苦的士兵們咬牙切齒,深感華督言之有理,於是在華督有計畫的鼓動下,發生嘩變。華督率領他們圍攻毫無準備的孔父嘉。
華父督殺了孔父後,佔有了他的妻子。
宋殤公發怒,華父督恐懼,就把殤公也殺死了。君子認為華父督心裏早已沒有國君,然後才產生這種罪惡行動,所以《春秋》先記載「弒其君」。
魯桓公和齊僖公、陳桓公、鄭莊公在稷地會見,商討平定宋國的內亂。但由於接受了賄賂的緣故,便承認了建立華氏政權。
華父督把莊公從鄭國召回而立他為國君,以此親近鄭國。同時又把郜國的大鼎送給桓公,對齊、陳、鄭諸國也都饋送財禮,所以華父督就當了宋公的宰相。
臧哀伯諫阻
《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夏季,四月,桓公從宋國取來了郜國的大鼎。初九日,把大鼎安放在太廟裡。臧哀伯諫阻說:「作為百姓的君主,要發揚道德而阻塞邪惡,以為百官的表率,即使這樣,仍然擔心有所失誤,所以顯揚美德以示範於子孫。因此太廟用茅草蓋屋頂,祭天之車用蒲草蓆鋪墊,肉汁不加調料,主食不吃舂過兩次的米,這是為了表示節儉。禮服、禮帽、蔽膝、大圭、腰帶、裙子、綁腿、鞋子、橫簪、瑱繩、冠系、冠布,都各有規定,用來表示衣冠制度。玉墊、佩巾、刀鞘、鞘飾、革帶、帶飾、飄帶、馬鞅,各級多少不同,用來表示各個等級規定的數量。畫火、畫龍、繡黼、繡黻,這都是為了表示文飾。五種顏色繪出各種形象,這都是為了表示色彩。錫鈴、鸞鈴、衡鈴、旗鈴,這都是為了表示聲音。畫有日、月、星的旌旗,這是為了表示明亮。
「行為的準則應當節儉而有制度,增減也有一定的數量,用文飾、色彩來記錄它,用聲音、明亮來發揚它,以此向文武百官作明顯的表示。百官才有警戒和畏懼,不敢違反紀律。」
「現在廢除道德而樹立邪惡,把人家賄賂來的器物放在太廟裡,公然展示給百官看,百官也模仿這種行為,還能懲罰誰呢?國家的衰敗,由於官吏的邪惡。官吏的失德,由於受寵又公開賄賂。郜鼎放在太廟裡,彰明較著地受納賄賂,還有更甚的嗎?周武王打敗商朝,把九鼎運到洛邑,當時的義士還有人認為他不對,更何況把顯然違法叛亂的賄賂器物放在太廟裡,這又該如何辦?」桓公不聽。
周朝的內使聽說了這件事,說:「臧孫達的後代在魯國可能長享祿位吧!國君違背禮制,他沒有忘記以道德來勸阻。」
宋國太宰
華父督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色膽包天的宰相。他造輿論嫁民怨於人,殺同僚,奪其妻,殺君,行賄,可謂五毒俱全。但在賄賂的作用下,依然坐穩了宋國太宰的位子。
公子馮終於再次踏上了宋國的土地,十年前離開的時候,是一位落難公子;回來的時候,卻身為國君。公子馮繼位了,史稱宋莊公,他回國後首先要感激的就是故交華督。
前682年,南宮萬殺死宋閔公(宋莊公之子),太宰華督一起被殺。
責任編輯: 李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