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東方文化的「桃」(圖)


提到桃子,大家會想到西王母的蟠桃盛宴。(攝影:雲中君)

眾所周知,東西方的飲食文化是大相逕庭。單就水果而論,一個世紀前,東西方也是有不同的選擇。在傳統文化中,東方鍾愛桃,而西方的首選是蘋果。二者在各自的文化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與神仙相關的桃

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是半神文化,其來源都與神有關。就桃而言,也是源遠流長,神仙食用的桃稱仙桃或蟠桃。《山海經》記載:「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樹,食之不老。」這大概是仙桃的最早記載。在神話傳說中,仙桃是神仙待客的常見水果。如《漢武內傳》載: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顆與帝。帝食輒收其核,王母問帝,帝曰:「欲種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帝乃止。

有關仙桃或蟠桃最生動的描寫當屬《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宮的起因就是因為孫悟空偷吃蟠桃,攪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園裡,「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體健身輕。中間一千二百株,層花甘實,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舉飛升,長生不老。後面一千二百株,紫紋緗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因為仙桃有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功用,桃慢慢的被賦予了長壽的內涵。在傳統的壽星圖裡,笑吟吟的老壽星手裡總是拿著一枚鮮桃。

文學中的桃

《管子》載「五沃之土宜桃」,桃樹在中國古代得到了大面積的栽種。從《詩經》「桃之夭夭」開始,「桃」也慢慢的浸潤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面,成為神傳文化彌久芬芳的一部分。許多故老相傳的故事,流傳千古的文學作品中都有「桃」的貢獻。

桃可食用,花可觀賞。看桃之夭夭,其樂也融融。詩仙李白在堂弟的桃園留下了傳世名篇「春夜宴諸從弟桃園序」。四大名著裡面都有「桃」的影子。如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開篇就是從「宴桃園英雄三結義」。「葬花」是《紅樓夢》的重頭戲之一,葬的是什麼花?就是桃花,桃花在這裡有紅顏薄命的隱喻。

描寫「盜亦有道」的《水滸傳》,第五回裡面,花和尚魯智深在桃花山附近的桃花村,碰上了兩個落草的強盜:曾經賣狗皮膏藥的打虎將李忠和企圖強佔民女的小霸王周通。「桃花山」、「桃花村」,作者用的是曲筆,暗示與女性有關的麻煩事。清初戲曲《桃花扇》名字也有同樣的暗示。

陶淵明筆下「落英繽紛」、「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的「桃花源」,一直是自魏晉以降,避世文人們心中的嚮往。「二桃殺三士」則閃耀著先賢智慧的光芒。與「桃」有關的詩歌、詩詞更是比比皆是,真正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據不完全統計,含「桃」或「桃花」的古典詩詞有近幾百首,出自名家的至少有150首,尤以唐人為多。如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唐張志和的「漁父歌」,唐劉禹錫的「玄都觀桃花」等都是詩詞中的瑰寶。

即使是殺人如麻的黃巢,在詠菊花時,也不忘和「桃花」作對比。「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透著落第之後的衝天怨氣,但這首「反詩」裡面也包含著不敬神的逆天思想,所以黃巢雖然攻克了長安,企圖取唐而代之,但最終還是未能逃脫失敗的命運。

桃一身都是寶。在中國古代,桃木被稱為五木之精,為「仙木」,能壓伏邪氣,有鎮宅辟邪的作用。「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民間往往用桃木板寫對聯,也就是用桃符來驅邪。桃木往往用作道士的法器。最早在《左傳》裡面就有用桃木來辟邪的記載。

因此,桃可以說是「上通神,下鎮鬼」的神造植(之)物。

(待續)

本文留言

作者葉朗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