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桃子,大家会想到西王母的蟠桃盛宴。(摄影:云中君)
众所周知,东西方的饮食文化是大相迳庭。单就水果而论,一个世纪前,东西方也是有不同的选择。在传统文化中,东方钟爱桃,而西方的首选是苹果。二者在各自的文化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与神仙相关的桃
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是半神文化,其来源都与神有关。就桃而言,也是源远流长,神仙食用的桃称仙桃或蟠桃。《山海经》记载:“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树,食之不老。”这大概是仙桃的最早记载。在神话传说中,仙桃是神仙待客的常见水果。如《汉武内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有关仙桃或蟠桃最生动的描写当属《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起因就是因为孙悟空偷吃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里,“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因为仙桃有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用,桃慢慢的被赋予了长寿的内涵。在传统的寿星图里,笑吟吟的老寿星手里总是拿着一枚鲜桃。
文学中的桃
《管子》载“五沃之土宜桃”,桃树在中国古代得到了大面积的栽种。从《诗经》“桃之夭夭”开始,“桃”也慢慢的浸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成为神传文化弥久芬芳的一部分。许多故老相传的故事,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桃”的贡献。
桃可食用,花可观赏。看桃之夭夭,其乐也融融。诗仙李白在堂弟的桃园留下了传世名篇“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四大名著里面都有“桃”的影子。如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开篇就是从“宴桃园英雄三结义”。“葬花”是《红楼梦》的重头戏之一,葬的是什么花?就是桃花,桃花在这里有红颜薄命的隐喻。
描写“盗亦有道”的《水浒传》,第五回里面,花和尚鲁智深在桃花山附近的桃花村,碰上了两个落草的强盗:曾经卖狗皮膏药的打虎将李忠和企图强占民女的小霸王周通。“桃花山”、“桃花村”,作者用的是曲笔,暗示与女性有关的麻烦事。清初戏曲《桃花扇》名字也有同样的暗示。
陶渊明笔下“落英缤纷”、“怡然自乐”、“不知有汉”的“桃花源”,一直是自魏晋以降,避世文人们心中的向往。“二桃杀三士”则闪耀着先贤智慧的光芒。与“桃”有关的诗歌、诗词更是比比皆是,真正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据不完全统计,含“桃”或“桃花”的古典诗词有近几百首,出自名家的至少有150首,尤以唐人为多。如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唐张志和的“渔父歌”,唐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等都是诗词中的瑰宝。
即使是杀人如麻的黄巢,在咏菊花时,也不忘和“桃花”作对比。“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透着落第之后的冲天怨气,但这首“反诗”里面也包含着不敬神的逆天思想,所以黄巢虽然攻克了长安,企图取唐而代之,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桃一身都是宝。在中国古代,桃木被称为五木之精,为“仙木”,能压伏邪气,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民间往往用桃木板写对联,也就是用桃符来驱邪。桃木往往用作道士的法器。最早在《左传》里面就有用桃木来辟邪的记载。
因此,桃可以说是“上通神,下镇鬼”的神造植(之)物。
(待续)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