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了2個半月的香港「佔中」行動。(網路資料圖片)
【看中國2016年09月13日訊】在香港和臺灣民眾間,似乎希望與大陸留有距離的願望在增多,這也成為當地對港獨和台獨共鳴的背景。此前一直有觀點認為,隨著大陸與香港以及臺灣的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不斷加深,政治對立也將隨之緩和。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經濟越是走向一體化,香港和臺灣對中國大陸的離心力反而增強了。
大陸的期待事與願違?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中文版網站報導,5月30日圍繞日本卡通形象「口袋妖怪」的漢字表記,香港發生了數十人規模的抗議遊行。在香港,口袋妖怪之一的「Pikachu」一直使用「比卡超」這個叫法,但日本遊戲企業打算改為在大陸使用的「皮卡丘」,結果招致了香港粉絲的反對。希望保護香港自主文化這種心情似乎成為遊行的背景。
曾長期被英國統治的香港於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提出了「一國兩制」原則,宣布回歸後保障香港自主的行政和經濟制度。但香港部分民眾認為一國兩制並未得到遵守,對大陸的不滿情緒出現增高,最近倡導香港獨立的「香港獨立黨」、「香港民族黨」、「香港眾志」等組織紛紛亮相。
1990年代,臺灣出現了不希望與大陸實現統一的臺灣獨立運動,但香港並未出現看得見的獨立運動。香港作為與大陸的貿易中轉基地,如果表達獨立想法,激怒大陸,被認為將對香港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大多數香港人不談政治,而是專注於做生意。
當時,大陸也曾呼籲臺灣以「一國兩制」實現統一,但追求獨立的民進黨擴大了勢力。在這一時期,大陸經常能聽到一種看法,認為與香港一樣,如果臺灣和大陸的經濟關係加深,臺灣的獨立運動也將平息。1990年代,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包括對香港)還不到全部出口的20%,仍與日美保持著密切的經濟關係。
但進入2000年代後,大陸與香港簽署了相當於自由貿易協定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兩地的人才、貨物和資金往來進一步頻繁。大陸與臺灣也簽署了同樣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份額已提高至40%。但與認為繼香港之後、與臺灣統一也不再遙遠的大陸方面的想法恰恰相反,不管是在香港還是臺灣,年輕人之間對大陸的反感在加強。5月,臺灣民進黨時隔8年奪回了政權。
一體化導致社會分化
原因何在呢?筆者久違地在香港九龍半島的大街彌敦道上閑逛,街邊的情景似乎給出了答案。過去在這條大街的兩旁,銷售照相機、手錶、服裝、乃至假冒名牌產品的店舖等連成一片。可以說這裡是象徵著香港特有的雜亂無章的大街。但如今,到處都是被認為受大陸遊客青睞的珠寶店。走進店裡一看,來自大陸的遊客正在品評珠寶飾品。
數量驚人的大陸遊客似乎改變了彌敦道的風景。大陸到香港的遊客1995年全年僅為200多萬人。而到了2015年則增加至20倍以上,接近4600萬人(包含當日往返遊客),佔到赴港遊客整體的80%。香港人口僅為700多萬人,而大陸遊客相當於香港人口的6.5倍。如果按日本人口來說,將相當於全年接待8億中國遊客。
自然,香港的很多零售店和餐廳也都改為面向大陸遊客。如果是香港本地人,出現某些無法消愁的心情也並不奇怪。另外,由於來自大陸的投資資金,高級住宅價格出現上漲,年輕人越來越買不起房。在生意上與大陸有關係的人受益頗豐,但沒有關係的人反而變得困窘。
由於與大陸的經濟一體化,香港日趨分化為獲益群體和非獲益群體。這種局面同樣存在於臺灣。這種經濟一體化招致了社會的分裂,在日趨不滿的年輕人之間,形成了對大陸的反感。藉助經濟相互依賴獲得政治上的一體感這一想法似乎有些太天真。
在整個亞洲,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都在提高,但另一方面,正在迎來以經濟為核心易於形成對立的時代。經常有人說,經濟將化解政治對立,但確實如此嗎?筆者反而認為,政治或許應該緩和因經濟矛盾而產生的對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