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千年前古埃及文獻記錄遙遠恆星。(網路圖片)
根據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早在3,000年前古埃及人即已對遙遠恆星之變化有了第一份記錄,而他們的這些記錄能夠提供現代天文學家們有用的資訊。
一份刊登於PLOS ONE的報告當中解釋,埃及開羅曆法在西元前1244至1163年間是如何描述大陵五(Algol)聯星系統的變化。在這份開羅歷當中,分別針對兩個神,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週期,一個是29.6天,另一個是2.85天。前者與關係著月亮的週期,而後者則幾乎是完美的吻合大陵五的變化週期(大陵五現在的變化週期為2.867天,或者2天20小時又49分。)
這個理論早在2013年就已經被提出,不過可以理解在當時它們受到了些許質疑。然而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現在對此論述更具信心,並說大陵五與守護神荷魯斯(Horus)有密切關係。
古埃及月曆文獻:框起來的字是守護神荷魯斯(Horus)。(網路圖片)
領導作者Lauri Jetsu在一份聲明中指出:「舉個例子,如果有人宣稱在聖經上可以得知火星上有水的資訊,我一定會嚴重懷疑。因此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存在著許多懷疑論者質疑我們認為古埃及宗教文本中記載著與大陵五相關天文資訊的論述,我們並不感到訝異。」
食雙星(eclipsing binary)是一對恆星,從地球觀測可以看到它們繞著彼此運行,並遮掩了彼此的光線。因此,這個特別的恆星通常在其中一顆進入另一顆恆星軌道運行時,會顯得更為明亮。而大陵五即在英仙座(Perseus)中被發現,距離地球92.8光年,其中較為大顆的恆星大約是太陽半徑範圍的3.5倍大,較小的則是2.7倍大。它們彼此之間的距離大概是0.062天文單位(AU,一個天文單位距離是指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
英仙座。(網路圖片)
大陵五可以用肉眼觀察其週期變化,被認為最早是在1667年,由義大利天文學家傑米尼亞諾·蒙坦雷( Geminiano Montanari)記錄下來,雖然直到1783年時英國天文學家約翰·古德利克(John Goodricke)才提出雙星中一顆可能是導致另一顆較為黯淡的原因。但根據此最新的推測,可見過去對於此恆星的變化觀察值得再次嘉獎。
然而最有趣的也許是透過這個發現,揭露了此恆星的變化週期在3000年前些微的短了0.017天。與其認為這不對,研究人員們推測,週期縮短的原因可能是雙星之間質量轉移,以致影響了它們彼此之間的軌道運行。
Jetsu補充道:「事實上,這應該是第一個可以確認大陵五週期變長,並且估算質量轉移率的觀察。」而此發現也許可以提供天文學家們一個重要的工具,去瞭解更多有關食雙星的資訊。
責任編輯: 陳鋼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