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成為知識份子。但,亦得持續思考:如何提高「知"的容量?(圖片來源:Pexels)
知識份子就是同時具有「知"與「識"能力的人。
人腦如同一個容器,「知"的能力相當於其容量大小,即這個容器能裝多少東西的能力。而「識"則是該容器處理東西的能力,包括輸入端的選擇和取捨、內部的消化、吸收、改造、轉化、生產甚至創造,以及廢棄物的排泄輸出等功能,又很像人體各大系統的綜合。
這樣定義後,很容易看出,「知"只是知識份子外在的表象,「識"才是其實質和靈魂,即所謂「智慧"。尤其當今社會,人們就像一條條魚,無時無處不在知識的海洋裡,被身邊無時無刻的知識爆炸所推動,所包圍,所吞噬,因而更需要「識"的能力。
古代由於資訊媒體遠不如現在發達,信息量保存流傳的難度,造成「知"的內容有限。但也有其好處,對於人們「知"和「識"的要求不那麼嚴苛。腦容器中內容簡單、少而精,「識"的能力比較單純和專注,思維雖樸素但健康。
如今人們在資訊海洋裡的健康狀況,就好像發達城市裡被美食、垃圾食品、有毒食品天天包圍和灌輸的我們,煩惱著如何減肥、如何健身、如何忙碌、如何度假修養、如何晚上再美美撮一頓......埋沒於日益高漲的知識海洋,對於無處不在的資訊,雖然我們的外表顯得很能「裝",天天游刃於電腦、手機、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可是我們已經開始感受到種種無奈:大腦的輸入端已經有些口不擇食地在美食和毒品間難以取捨;已經大腹便便的腸胃抱怨我們:實在「裝"不下去了,除非把廢物排泄掉;而我們的輸出端卻逆反地對那些廢物表達著感情代替理智的牽腸挂肚,如同失眠者對胡思亂想的牽腸挂肚般,難以救藥。
人們說,知識份子是人類社會的脊樑,是社會文明健康發展的保障。當知識份子正在為當今人類文明的健康狀況擔憂和吶喊時,當務之急或許更應該是捫心自問:如何改善我們自身思維的健康?如何提高自己「知"的容量?更重要的,如何提高我們自己的「識"的智慧?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