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局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張擇端(生卒年不詳)的代表作,描繪了北宋故都汴京的景色,曾經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絹本、淡設色,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瞭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
活。《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緻,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汴京郊野的春光(首段)、繁忙的汴河碼頭(中段)、熱鬧的市區街道(後段)。
《百駿圖》
《百駿圖》是清代中國宮廷繪畫的頂峰,由來自義大利的傳奇畫家郎世寧所繪。郎世寧(1688-1766)是清宮畫師的領袖,1715年他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就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他教授中國的宮廷畫師歐洲的透視技法,開創了大清中西合璧的畫風。在他中西繪畫技法融合的影響下,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清代宮廷畫風。郎世寧融中西技法於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
郎世寧擅長畫馬,《百駿圖》是其平生百餘幅作品中的精品畫作。
《步輦圖》
《步輦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步輦圖》,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無款,藏故宮博物院。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601-673)所繪,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
《步輦圖》是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讚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讚的情景。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讚,後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緻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讚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
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四家」之一的黃公望(1269-1354)晚年的巨作。七旬時,他在富春江畔「小洞天」所作《富春山居圖》,以水墨披麻皴描繪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半卷《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
《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十國南唐畫家顧閎中(約910-980)的作品,目前原稿已經遺失,現存為宋代臨摹版。絹本,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寬28.7厘米,長335.5厘米。
顧閎中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用筆細潤圓勁,設色濃麗,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聞中外。是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作。
《韓熙載夜宴圖》全長三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畫面以屏風相隔。第一段描繪韓熙載在宴會進行中與賓客們聽歌女彈琵琶的情景,生動地表現了韓熙載和他的賓客們全神貫注側耳傾聽的神態。第二段描繪韓熙載親自為舞女擊鼓,所有的賓客都以讚賞的神色注視著韓熙載擊鼓的動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的鼓聲中。第三段描繪宴會進行中間的休息場面,韓熙載坐在床邊,一面洗手,一面和幾個女子談話。第四段是描繪韓熙載坐聽管樂的場面。韓熙載盤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個女子說話,另有五個女子做吹奏的準備,她們雖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動作,毫不呆板。第五段是描繪韓熙載的眾賓客與歌女們談話的情景。
這幅畫卷不僅僅是一幅描寫私人生活的圖畫,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個特定時代的風情。
《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是明代仇英(約1494-1552)的作品,仇英與瀋周、文征明、唐伯虎這三位明代畫家,被稱為明四家(吳門四家)。
仇英在繪畫上以「重彩仕女」著稱於世,《漢宮春曉圖》是仇英重彩仕女畫的傑出代表。此圖勾勒秀勁而設色妍雅,畫家借皇家園林殿宇之盛,以極其華麗的筆墨表現出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極勾描渲敷之能事。不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國重彩仕女畫中也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漢宮春曉圖》歷來受圈內人士追捧,現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由東晉名畫家顧愷之(約348-405)所繪,顧愷之根據曹植浪漫的文學名篇《洛神賦》的故事情節所創作的故事畫,顧愷之領會曹植所要表達的情感,因此於繪畫中延展文字敘事,畫中呈現了曹植與洛神的多次相見,最終洛神駕著六龍雲車於雲端中漸去,留下曹植戀戀不捨地離開......
《洛神賦》原名《感甄賦》,其寫作牽涉到曹植與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
可惜的是,此畫真跡已不傳,現流傳版本皆為摹本,分別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等處。
《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1096—1119)的繪畫作品,王希孟擅繪山水,青年時代即顯露才華,北宋政和年間入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曾經得到宋徽宗趙佶指導繪畫技巧。
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王希孟創作了這卷《千里江山圖》,此後便無音訊,清人曾推測他完成此畫後不久即去世。這幅作品是這位天才畫家的唯一傳世作品,今藏故宮博物院。畫用整絹一匹,畫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漁村野市間於其中,並描繪了眾多的人物活動。用傳統青綠法,用筆極為精細,在蘭綠色調中尋求變化,為千古青綠之傑作。
《唐宮仕女圖》
《唐宮仕女圖》由唐代張萱(生卒年不詳)、周昉(約730—?)所繪製,唐代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而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因此,《唐宮仕女圖》展示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眾生像。
最傑出的唐宮仕女圖代表,莫過於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它們所表現的貴族婦女生活情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徵。
《五牛圖》
《五牛圖》是唐朝中期政治人物兼知名畫家韓滉(723-787)所繪,這幅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牛只被「人格化」,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資訊。擅畫牛的韓滉與韓干(以畫馬著稱),被後人稱為「牛馬二韓」。
《五牛圖》是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五牛圖》是一幅紙本設色畫,是現存中國美術史上最早的紙本繪畫真跡,也是可以確證的唐代大畫家韓滉的唯一傳世作品。
《五牛圖》問世後,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兆頁、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幾易其主。清兵入關後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1950年初,這位愛國人士寫信給中國總理周恩來,信中表示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近日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十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政府出資盡快收回國寶。文化部在接到周恩來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六萬港元成交。
《五牛圖》回到故宮時,畫面洞孔纍纍,殘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組織專家,用了幾年時間,才將它修復完好。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百駿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