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業出現產能全面過剩隱憂
【看中國2016年07月14日訊】一汽大眾年產能30萬輛的華北生產基地日前在天津開工建設,預計將於2018年底投產;根據其規劃,到2020年大眾汽車將在中國形成600萬輛產銷規模。由於對國內市場前景樂觀,不僅大眾汽車,國內外各大廠商幾乎計畫在「十三五」擴大產能、增加產銷量。
目前各大汽車廠商的發展規劃,僅上汽、東風、一汽、長安、北汽、廣汽六大車企到2020年的產銷目標就超過3000萬輛;按照產能利用率80%計算,這六大車企到2020年的汽車產能將達到3800萬輛左右。業內專家預測,如不引導產業有序發展,2020年全國汽車產能可能將高達5000萬輛左右,而屆時銷量可能只有3100萬輛左右,將出現嚴重產能過剩。
2015成汽車產能「分水嶺」
國家發改委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日前共同發布的中國汽車產能調查和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佔年度汽車產量超過98%的37家主要汽車企業已形成汽車整車產能3122萬輛,其中乘用車產能2575萬輛、產能利用率81%;商用車產能547萬輛、產能利用率只有52%,這意味著中國汽車行業已經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
據悉,中國已連續7年位居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第一大汽車市場,在此之前的10多年裡,國內汽車產銷量增速約為GDP增速的1.5倍。「但從去年開始,中國車市已經告別高增長時代,汽車銷量增速將長期低於GDP增速,進入‘微增長’時代。」汽車行業專家張毅說。
伴隨著產能利用率走低和產銷增速放緩,一些汽車企業的經營也步入微利甚至虧損狀態。近幾年重卡行業持續低迷,庫存積壓越來越嚴重,幾乎跟鋼鐵行業一樣,到了「論斤賣」的地步。
據業內專家介紹,產能利用率在75%-80%之間車企才能達到盈虧平衡,當前合資車企的產能利用率在85%左右,經營效益尚可,但部分自主品牌車企產能利用率還不足50%。今年一季度,一汽轎車、金盃汽車由盈轉虧,北京汽車、福田汽車淨利潤降幅超過四成,海馬汽車、亞星客車、江鈴汽車等企業的利潤降幅均超過兩成。
「雄心勃勃」背後現產能全面過剩
雖然產能利用率在下降,產銷增速也明顯放緩,但各大廠商還是制定了「雄心勃勃」的2020年產銷目標,其中東風560萬輛、一汽400萬輛、長安450萬輛、北汽450萬輛、廣汽300萬輛,這意味著5年後這幾家車企的年銷量增幅度最少為40%,最高達130%。
「雖然上汽尚未公布‘十三五’產銷目標,但可以大致推算出2020年其產能可能達到1000萬輛的規模。」張毅說,上述6家車企2020年的產銷目標總量將達到3000萬輛左右;如果按照產能利用率80%計算,六大車企到2020年的汽車產能將達到3800萬輛左右。
除了上述六大車企,其他車企也不甘示弱,排名7-11位的華晨、長城、江淮、吉利、奇瑞5家車企的2020產銷目標都超過100萬輛、總量超過600萬輛,產能共約700萬輛;其餘26家車企以及各地的新能源汽車項目,到2020年產能將超過500萬輛。屆時,全國汽車產能總量將達到5000萬輛左右。
「2015年全國汽車產銷量都約為2450萬輛,同比增幅分別為3.3%和4.7%;如果按照5%的增速計算,2020年全國汽車產銷量只有3100萬輛左右。如果不加以抑制,產能全面過剩將難以避免。」汽車行業專家凌青說。
「目前全行業在建產能有600萬輛,這其中大多是‘十二五’布局的項目;如今許多車企仍計畫擴大產能,這勢必進一步加劇供需失衡導致更加激烈的價格戰。」張毅表示,這既不利於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實現由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轉變。
需克制投資擴產衝動
專家認為,汽車銷量增速下滑,主要有四個方面因素:一是部分大城市汽車保有量已經飽和,交通擁堵嚴重,限購限行的城市或將繼續增加,影響了消費者購車意願;二是公共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快速發展,一些消費者的購車必要性下降;三是二手車市場正不斷擴大,許多消費者首次購車不再購買新車;四是汽車租賃、網路約車等共享用車服務不斷發展,壓縮了汽車消費空間。
相關專家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和車企要高度警惕汽車產能過剩趨勢,克制投資擴產衝動,特別是在商用車領域更不宜盲目增加產能投資;企業應重點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投入,提高已有產能利用率,增強資源整合能力,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此外,在國家政策引導扶持下,中國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今年4月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就達到4.7萬輛,同比增幅高達135%。業內專家表示,新能源汽車企業技術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需防範低水平重複建設和違規上馬。「到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產能將超過300萬輛,比國家規劃的產能多出100多萬輛,同樣有可能出現產能過剩。」張毅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