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文史漫談:積善仁愛 得以厚報(上)

 2016-07-09 12: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群書治要》卷三十五中記載,「山致其高,而雲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澤流焉。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形者,必有昭名。」

這段話的大意是,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會興起雲雨。水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就會有蛟龍出沒。君子達到了高尚的道德修養,其仁德恩惠就會流布四方。暗中施恩於人的人,一定會得到明顯的回報。有人所不知的高尚品行的人,日後一定會有顯著的名聲。

行善是難以用金錢價值來衡量的,善行對生命的深遠影響和意義是重大的。行善本身並不是為了引起他人關注,但是善行一定會為行善者帶來厚報和福澤。慈愛仁德可以匡扶正義,讓人如沐春風,感化他人。播下善的種子,必有善的回報。「為善最美,行善最樂」。「天地無私,為善自然獲福」。

在中國的北魏時期,有這樣一位大臣,他仁愛積善,他的品格善行受百姓和皇帝的推崇,青史留美名。展開歷史的畫卷,我們一起去瞭解他的人生軌跡和事跡。

高允(390年—487年)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大臣,著名文學家。高允少年喪父,大器早成,氣度非凡,初為郡功曹。神麚四年,高允成為中書博士,遷中書侍郎,參修國記,教導太子。文明太后稱制,拜高允為中書令、封咸陽公,加號鎮東將軍;出為散騎常侍、征西將軍、懷州刺史。高允歷仕五朝,太和十一年(487年)去世,年九十八,追贈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將軍,謚號文。

高允篤信佛法,深信因果輪迴報應。他積德行善,仁愛寬厚,樂善好施,正直誠實,救人於危難。高允一生長壽安康,富貴榮顯。高允在世時,受百姓敬仰愛戴,受國君信任委以大任,受朝臣稱讚尊重,他聲名遠播,德流四方。高允死後又得到追贈加封,所獲榮寵無限,子孫後代德才兼備、享有富貴、出仕為官的也有多人。

大器早成 為官賢明  

高允少年喪父,大器早成,有神奇的氣度,清河人崔玄伯見到他十分驚異,感嘆說:「高子黃中內潤,文明外照,必為一代偉器,我只擔心自己不能親眼見到。」高允十來歲時,為祖父奔喪還歸本郡,家中財產都讓給兩個弟弟而自己身歸沙門,取名法淨,不久又還俗了。高允喜好文學,擔笈負書,千里求學。高允博通經史、天文、術數,尤其愛好《春秋公羊傳》。郡中召他為功曹。

神麚三年(430年),魏世祖的舅舅陽平王杜超任征南大將軍,鎮守鄴城,任命高允為從事中郎,當時他已有四十多歲了。杜超因為春天快到而諸州囚犯多不能判決,於是上表讓高允與中郎呂熙等人分頭前往各州,共同評決獄事。呂熙等人都因貪污枉法獲罪,惟有高允因清廉公正而得到嘉賞。杜超幕府解散之後,高允回家教書,受其學業的有一千多人。神麚四年(431年),他與盧玄等人一起被徵召,拜為中書博士。遷任侍郎,與太原張偉二人都以本官兼任衛大將軍、安樂王拓跋範從事中郎。拓跋範是太武帝的寵弟,西鎮長安,高允輔佐他很得當,秦地人很是稱讚他。

勸諫皇帝 為民造福

太武帝曾召高允一起討論刑政,高允的言論很得太武帝賞識。帝問高允說:「政事千頭萬緒,什麼是第一位的?」當時,魏朝多禁封良田,又京城中遊民很多。高允因此說:「臣少時微賤,所瞭解的只有田耕之事,請讓臣說一說農事。古人說:一里方圓的範圍可以闢田三頃七十畝,百裡方圓則有田三萬七千頃。如果農人勤耕,則每畝可增糧三鬥,不勤則損失三鬥。方圓百裡增加減少的數量,合計有糧二百二十二萬斛,何況天下如此之廣呢?如若公私都有糧食儲備,即使遇上荒年,那又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太武帝很欣賞他的說法。於是廢除田禁,全部把它們交給老百姓。

給事中郭善明,性格十分機巧,老想呈顯自己的才能,勸文成帝建造宮殿。高允勸諫說:「我聽說太祖道武皇帝平定了天下後才開始興修都邑。他一旦有所修造,不是農閑之季,絕不興工。現在建國已經很久了,宮室也已經完備了。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來接受萬國的朝賀,西堂的溫室也可以用來讓聖上休息,紫樓臺高可以用來觀望遠近。如果要再修更壯麗的宮室,也應當慢慢地準備,不可急於求成。估計砍材運土以及各種雜役就需兩萬多人,成年人做工,老少供飯,就合四萬人半年才成。古人言:一夫不耕就有人會挨餓,一婦不織就有人會受凍。何況是數萬之眾無法從事耕織生產,他們所要耗費花銷,實在太多了。往古時推論再來驗證現在,必然有借鑒之效啊,希望皇上認真思考。」文成帝接納了他的意見。

正直誠實 免滅族大難 仗義直言 救數千人命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因寫《國記》涉嫌譏諷皇族下獄,高允在中書省值班。拓跋晃讓東宮侍郎吳延召來高允,讓他留宿宮內。第二天,拓跋晃入廷奏啟太武帝,命高允隨行。到宮門前,拓跋晃對高允說:「進去見皇上,我隨你去。假如皇上有什麼話問你,你就依我告訴你的應答。」高允說:「這是為的什麼事呢?」拓跋晃說:「進去你就知道了。」就進去見太武帝。拓跋晃說:「中書侍郎高允自在臣宮中,臣與他相處多年,高允小心謹慎,臣很瞭解他。高允雖然與崔浩同事,但他身份微賤,只有聽命於崔浩。臣請求寬恕他的性命。」太武帝召見高允,對他說:「《國記》都是崔浩所寫的嗎?」高允回答說:「《太祖記》,前著作郎鄧淵所寫。《先帝記》以及《今記》,為臣與崔浩一同寫作。但是崔浩政事太多,只是總裁修訂而已。至於註疏,為臣所作多於崔浩。」太武帝大怒說:「這比崔浩的罪行還嚴重,怎能留給生路!」拓跋晃說:「天威嚴重,高允是小臣,一時間迷亂失次。臣先前問他,他說都是崔浩寫的。」太武帝問:「真像東宮太子說的那樣?」高允說:「為臣才薄,謬參著作,犯觸天威,罪應滅族,今天已到臨死了,決不敢虛妄。殿下因為臣為他講書時間很長,哀憐為臣,為臣求命。如皇上不問臣子,臣便沒有這番話。既問了,臣如實對答,不敢絲毫迷亂。」

太武帝對拓跋晃說:「正直,這也是人情所難,而你能臨死不移,這就更難了!而且以實對君,真是忠貞的臣子。像你剛才這一番話,朕寧願漏一有罪的人,也應該寬恕你。」高允竟得免罪。於是召崔浩到皇帝面前,讓人詰問他。崔浩惶恐恍惚不能應答。高允事事申明,有條有理。當時太武帝憤怒至極,命令高允擬詔書,自崔浩以下、僮僕吏卒以上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滅五族。高允表示懷疑而不擬詔,太武帝頻頻催辦。高允請求再見一次皇上,然後再擬詔書。太武帝召見高允,高允說:「崔浩所犯,如還有別的罪,臣不清楚。如只是這一項罪行,還不至於被殺。」太武帝震怒,下令武士綁了他。拓跋晃又拜請。太武帝說:「如果沒有這人招惹我,就該有數千人死了。」崔浩最終還是被滅了五族,其餘的人都僅以身死(也就是改判自身死罪而不夷滅五族)。著作郎宗欽臨受死刑時說:「高允仁恕心地,大概是聖人吧!」

拓跋晃後來責備高允說:「為人應當把握時機,不知見好就收,學識又有什麼益處?在那種時候,我從旁點撥你,你為什麼不順著點,讓皇上那樣動怒。現在我每每想起來,還心有餘悸。」高允說:「為臣本是東野一介平凡書生,本來就無做官的打算。逢朝廷休明之期,應朝廷選士之舉,為官鳳池,參撰麟閣,屍素官榮,妨賢已久。大凡史書,都是帝王的實錄,是將來的寶鑒,通過史書,今人可以觀往,後人可以知今。所以言行舉動,無不備載,所以人君應該謹慎從事。然而崔浩世受特殊恩遇,榮耀當時,他卻辜負聖恩,自招毀滅。」「崔浩以蓬蒿之才,負朝廷棟樑之托,在朝廷無可稱讚的節操,在私下裡也無可稱道,私慾淹沒了他的公正廉潔,愛憎之情障蔽了他公理之心,這是崔浩的罪責。至於書寫朝廷起居的事情,說國家得失的事實,這也是史書筆法的大體模式,沒有什麼違背。但為臣與崔浩其實是同參一事,死生榮辱,義無獨顧。能有今天,實在是多虧殿下仁慈廣大,違心苟免,不是為臣當初本意。」拓跋晃面容改觀,稱嘆不已。

(未完待續)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