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有多糟- -來自西方的評價(圖)


馬克思在倫敦的墓地(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6月21日訊】上次寫馬克思主義是糟粕,有讀者堅持說:被共產黨異化的馬克思主義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真諦和精髓,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歷史唯物主義,是好東西;還有讀者說: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比起西方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來是一個進步。我的第一篇《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是糟粕》已經駁斥了歷史唯物主義,指出它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我今天想要補充說的是:說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真諦和核心,並不為過,因為正是從經濟關係決定一切,這個歷史唯物觀角度,馬克思才得出結論:階級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共產黨接受的馬克思主義,其核心內容就是階級鬥爭學說,所以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並沒有排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真諦。對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我前兩篇也已經從常識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得出剩餘價值論對商品價值的估算不合理不公平的結論。

我不是理論專家,分析問題一般從良知和常識的角度看,在有些讀者的眼裡或許顯得不夠權威。今天,我在這裡翻譯轉摘一些從網上找到的西方學者的評論,來看看西方是如何評價馬克思主義的。

對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多數西方評論家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人的思想人的立場的觀點,過於誇大了經濟關係對人的影響力,家庭,傳統文化,政治,宗教,和法律等等都是影響思想的有力因素。用另一個網站的話說就是,馬克思把經濟基礎看成是影響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是將社會的屬性過於簡單化,理念,文化,以及其他被馬克思看成是上層建築的方方面面,對人的影響,對社會的發展會起到同樣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暢銷書《Why Nations Fail》的作者,更是認為,一個國家的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政治和經濟制度)才是決定一個國家是成功還是失敗,是富裕還是貧窮的重要因素,就是我之前說的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吧。

西方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批評的角度可以說是來自四面八方。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Ludwig von Mises批評說,馬克思認為生產力-工具和機器的發展水平決定人的思想水平,而事實是,工具和機器本身是人的思想的產物,所以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實質上是在原因和結果之間繞圈子,自相矛盾。

有人從人性的角度看,認為馬克思把人的思想看成是完全侷限於經濟關係,把人的立場說成是完全由階級地位來決定,是對人性的誤解,是對人的個體性的否認。同一個社會,會產生截然相反的人,同樣的經歷,不同的個人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就好像同看半杯水,有些人會看成是半滿,另一些人則會看成是半空。

西方歷史學者則辯論說,反顧歷史,人類相互關係的發展並不是先出現經濟關係,然後再一起崇拜神明,一起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守則,以及平衡權利的政治關係,而是宗教,經濟,道德,政治同時發展,相互之間的影響錯綜複雜。縱觀歐洲和亞洲歷史,遊牧社會與農業社會之間的爭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戰,不同宗教之間的衝突,不同種族之間的糾紛,遠遠多於階級之間的爭鬥,階級矛盾在社會發展中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伊萍按:我在論述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時舉的歷史事實例子,大多為當代史,西方歷史學家大多使用的是人類社會早期發展的歷史事實。他們的例子更有說服力,因為那是人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的起源。人類社會在經濟發展還很原始時,就已經有了宗教,有了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孔子這些偉大的思想家,他們給人類社會定下的道德規範到今天仍然普世通用。而宗教對人類社會尤其是西方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更是任何其他力量都難以匹敵的。

對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據Library of Economy and Liberty網站介紹,商品價值來自勞動之理論,其實並不是馬克思首先提出,而是由西方古典經濟學家包括Adam Smith等首先提出。甚至,連首次批評資本主義制度,指責它帶來貧富差距的,也不是馬克思,在馬克思之前就早已有人批評資本主義制度。馬克思的獨特之處在於將勞動價值論用來作為武器,攻擊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當時絕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並不讚同馬克思的觀點,但對資本家所獲得的利潤到底從何而來,當時也確實沒人能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今天,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對利潤從何而來已經有了共識,經濟學家們認為,資本家賺取的利潤不是來自剝削,而是來自放棄當前消費,來自承擔風險,以及組織生產。對如何決定商品的價值,Wikipedia介紹說,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院普遍接受的是供求定律和主觀價值論,供求定律認為:商品的價值由市場供求平衡來決定,而主觀價值論則更明確地說,商品的價值既不來自生產商品消耗的原材料,也不來自生產商品用去的勞動力,而是來自滿足使用者慾望的程度,滿足慾望的程度越高,商品價值就越高。伊萍按:所以,如果沒有市場遠見,不敢承擔風險(使用者慾望隨時可能改變),重複機械地傻干再多的活,也創造不了價值。

西方普遍認為,雖然馬克思認為自己的設想可以達到社會平等,但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不僅沒有把社會引向平等,反而導致了權力集中,導致極權政府。馬克思的理想是通過無產階級專政走向無階級社會,但事實上,在斯大林俄國,統治階級變得如此強大,對人民進行的是恐怖統治,經濟發展則是集中營模式,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不平等比沙皇統治下還要糟糕。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研究生Benjamin Studebaker在他的博客裡指出,馬克思以為只要消除了財富的不平等,就可以徹底消除社會的不平等,但是,人們追求財富的目標是為了財富所帶來的影響力(power),而影響力並不只有財富一種形式,比如政治權力就具有非常強有力的影響力。所以僅僅消除財富的不平等,並不一定會達到社會的平等。伊萍按:馬克思主義最後創造了比資本家更凶悍的剝削者,原因正在於此。馬克思主義國家的公有制雖然在表面上消除了財富擁有的不平等,但由於政府不僅擁有政治權力,還擁有經濟權力,使權力更集中,更不平等,再加上馬克思主義國家的國家權力沒有民主制度所保障的制約和監督,造成馬克思主義國家的社會不平等遠比資本主義國家惡劣得多。

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的Karl Popper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批判者,他認為馬克思主張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現有社會,創造一個完全不同的嶄新的社會,這種主張是反科學的,因為這種改進社會的方法使改造結果無法得到檢驗,也難以糾錯。Popper認為,改造社會的最好辦法是一步一步地來,這樣每採用一個新元素,都可以看看是否真給社會帶來了改善,對了就堅持,錯了就再改。在Popper看來,政治方案和政府都只能是臨時性的,需要不斷地改進,所以,政治方案和政府都應該是敞開式的,以利於改善。Popper因此得出結論,民主制度是政府的唯一可行形式,因為民主政府允許糾錯。在民主制度下,人們不斷總結歷史經驗,進行局部改變,改變的執行需要通過公眾投票來開綠燈,這樣,社會可以不斷經受改造,同時又避免了流血。伊萍按: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不存在一勞永逸的方案,解決問題的方案必須是敞開式的動態的,一切宣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理論,必定是反科學的,是在幻想世界中才可能存在的,馬克思的實現共產主義設想正是如此。共產黨國家以革命的方法來改變社會,改變要通過流血才能達到,這樣的制度反過來阻礙了社會的不斷改進,因為一旦認識到錯了,必須再改變,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使得改革難以實現。

美國大學生修哲學課時,馬克思主義一般是作為必談的一個哲學流派。我認為,這並不是出於西方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有其合理之處,而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曾經對世界歷史產生重大影響,創造了改變世界格局的共產黨陣營的思想流派,美國大學認為有必要讓學生瞭解。我在西方生活二十多年,據我觀察,西方專家在討論政治經濟題材的話題時,沒有人會引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做依據,這才反應了西方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真實態度。

後記:馬克思主義對我來講,不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搜索,閱讀,挑選,翻譯西方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並不是一件輕鬆享受的事,這篇是為了回應一些讀者堅持不懈的討論,而承諾寫下的。不過,有痛苦就有收穫,這一番搜索閱讀,也使我自己獲益不淺。首先,讓我進一步看到良知和常識多有用,我用良知和常識所得出的結論與西方學者所得出的結論大體相符。很多我過去沒有理論解釋的結論,現在也找到了理論解釋的依據,尤其是芝加哥大學學生Benjamin Studebaker的論述和大哲學家Karl Popper的理論,讓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為什麼必然帶來邪惡的根本原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伊萍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