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外籍雙胞胎攝影師鏡頭下的六四(組圖)


大衛·特雷(David Turnley)和其雙胞胎兄弟彼得·特雷(Peter Turnley)在1989年的天安門廣場

【看中國2016年06月08日訊】一對美國兄弟檔攝影師於1989年5月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訪中之際,抵達北京拍攝此一世紀會面,未料接下來發生的事件,深深影響了整個中國及世界,也在他們兩人心頭上留下傷疤,迄今未消。


一名女子正在書寫天安門集會大字報。

大衛·特雷(David Turnley)當時人在巴黎,其雙胞胎兄弟彼得·特雷(Peter Turnley)則在北京負責記錄中蘇雙方領導人的世紀會晤。但當時彼得觀察到另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正在發生:天安門廣場上有愈來愈多學子聚集,於是他催促著大衛飛一趟來參與拍攝。

彼得回憶,剛開始廣場上只有一些學生,沒多久便聚集了一萬人,幾天後遽增到一百萬人,全是在訴求個人與政治自由。1989年是蘇聯邁向解體、南非種族隔離政策逐步廢除的歷史性變革年代,中國學生也希望能加入這波政體改革的世界潮流。

後來大衛的確飛來了北京。當他置身在成千上萬的廣場群眾中時,充分感受到當時洋溢著振奮高昂的氣氛。然而好景不常,解放軍兵臨城下,學生請求軍方別介入,有些攝影師也一路跟著記錄。當鎮壓行動開始,特雷兄弟當場拍下這樁後來震驚全世界的歷史大屠殺

這對兄弟過去30年來歷經無數戰事和暴動,但六四天安門事件無論是在他們的拍攝生涯或個人情感上,都帶來巨大的影響,直到今日。

他倆敬佩抗爭學子的勇氣與犧牲。

 


逾30萬名學生和工人走上街頭,訴求更多的民主和自由。

1989年5月15日,戈巴契夫與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面,原本預定記錄此一頭條的彼得當時不得其門而入,於是把鏡頭轉向街頭。他說:「街上那些人民比兩國領袖握手重要得多。」


1989年5月20日當局頒布戒嚴令,大批軍隊集結欲進入北京城。一名抗議者跳到軍車引擎蓋上大聲朗讀主張。

彼得說:「直到那一刻前,學生對軍隊還懷著敬意和親近感。我相信學子們當時還認為解放軍會跟他們的目標理想站在同一陣線上。」


天安門廣場上一名年輕學子背上的標語寫著:我愛生命,也需食物,但毋民主吾寧死。

 

彼得表示:「一開始我對他們的訴求還沒有太多的感覺。直到走入成千上萬的人群中,真切感受到有這麼多渴望自由、年輕而熱切的靈魂,我深受震動。」

 


一位母親苦勸年輕士兵別這麼做。

1989年6月3日,解放軍兵臨廣場。彼得說:「很多年紀輕輕的軍人是這些抗議學子的同儕,他們來自大江南北,稀哩糊塗就給送上卡車載到這裡,可能連狀況都還沒搞清楚。」

 


6月4日清晨,軍隊和學子在長安街上血腥對峙直到天明,傷亡數字迄今未明。


一名母親得知愛子不幸在鎮壓中身亡,哀慟欲絕。

天安門事件發生後數日,僅有少數中國人敢對外媒開口,恐懼氛圍全面壟罩。彼得說:「當局鎮壓之勢,不只粉碎年輕世代的夢想,也擊潰了我的心靈,迄今未絕。」

彼得說:「我想對那些學子致敬。他們為了理想拋頭顱灑熱血,這犧牲太大了。」


解放軍坦克欲進入天安門廣場時,被學生放火試圖阻止攻勢;扭曲變形的腳踏車掛在上頭。

六四之後,人們像是被下了封口令,不得談論該事件,否則便可能被打入大牢。彼得說:「人們臉上雖然掛著好奇、想瞭解前一天晚上到底發生了什麼狀況,卻也掩不了戒慎恐懼。原本友善開放的態度也一夕之間丕變,沒人敢對上他人眼神,噤若寒蟬。」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Eve Conant、吳靖雯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