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神跡:唐太宗和甄權及《明堂針灸圖》


針灸神跡:唐太宗和甄權及《明堂針灸圖》。(網路圖片)

一次,魯州刺史深受風患之苦,手無法拉弓,遍尋名醫無人能治。後來找到甄權為他看診,甄權便在刺史的肩隅穴扎針,一針紮下立即能拉弓射箭了。

甄權是隋末唐初著名的醫學家,善於針灸。公元621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河南,派李襲譽出任潞州的地方官。甄權作為醫生也成為李襲譽隨行的征士之一。

有一天,甄權把他精心繪製完成的《明堂人形圖》拿給李襲譽看,可惜李襲譽不懂針灸,未加重視。

深州刺史突患病,脖子腫大且喉管閉塞,三日水米無法下嚥,甄權在其右手次指之端扎針,氣息即通,隔天飲食正常。甄權諸如此類治病的例子,使他的《明堂人形圖》聲名大噪,也讓李襲譽對針灸的神效印象深刻。

貞觀初年時,李襲譽官拜少府監。一天,李襲譽向唐太宗詳述《明堂人形圖》之妙,於是,太宗命他主持修訂,將甄權的《明堂人形圖》加以校訂、充實,且經甄權審定。公元630年,官方修訂圖文並茂的《明堂針灸圖》終於完成,並呈獻給太宗御覽。

唐太宗很仔細看了《明堂針灸圖》,發現人體的胸、背部是五臟經脈穴道集中之處,而臀部穴位則較少。唐太宗由此聯想到,鞭打的刑法中,在隋唐時有五刑,分為死、流、徒、杖、笞。其中笞刑是最輕的,是以竹板或小荊條抽打背部或臀部,從十下至五十下,分為五等。

笞刑雖然最輕卻隱藏著危險,鞭背有可能將犯人誤打致傷殘或死亡。因此,仁厚的唐太宗為避免打死罪犯,就下令以後官衙行笞刑時只可打臀部,不可以打胸、背部。自此之後,公堂之上責打犯人都是只棒打臀部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