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縱橫】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該怪誰?(圖)
華爾街(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4月24日訊】大選年,各競選團隊使出渾身的解數拜票,一方面說自己如何優秀,一方面批評對手怎麼不行,對社會上瀰漫的不滿情緒,找出氣桶。而華爾街、銀行業經常在大選年被當成眾矢之的。
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那年正是大選年,還是候選人的歐巴馬立刻進行抨擊,批評大銀行貪得無厭,無限度的追求風險,大量套利和獲取獎金。其實冷靜下來看,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美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非常高,並沒有追求大風險,是過去三十年來最充足的時候。根據聯邦儲蓄保險局的報告,2007年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是10.2%,比1978年的時候高了76%,所有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是10.3%,是1984年的兩倍,尤其是大銀行,資本充足率翻倍。2008年9月30日,也就是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倒閉的時候,聯邦儲蓄保險局的報告顯示,99%的美國銀行資本充足,只有43家小銀行資本不足。如果銀行真的像政客們描述的那樣不擇手段追求利潤的話,當年的金融危機就遠遠不是那個時候的情形。
再仔細看看就會發現,真正不顧風險的不是銀行,而是聯邦政府的政策,聯邦監管當局把所有的刺激貸款投資都當作低風險投資,不要求較高的資本充足率。而且政府要求房地美和房利美持有大量的次貸投資,比重遠遠超過雷曼兄弟投資公司的比重。金融危機發生前,各級政府都提倡提高擁有住房率,政客們以提高本地屋主的比例為榮,向銀行施加壓力,貸款給收入、信用不良的申請者,也就是刺激增發次級貸款。當次級貸款泡沫破裂,引發金融海嘯的時候,政客們指責華爾街是始作俑者,在我來看,銀行業更像是替罪羊。
政客們還抨擊銀行兼併做大,政府不能見死不救,其實,美國聯邦政府解救華爾街的金援,規模在兩千四百五十億美元,有一半是給了小銀行,而且67%的金援不到14個月就還清了,兩年時間內,81%的金援還清了,最後結果顯示,聯邦政府還因此賺了兩百四十億美元。華爾街這麼快就還清了政府的救援,不就說明瞭,這僅僅是一場流動資金短暫不足的危機嗎﹖並不是結構性的危險嗎﹖相比之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聯邦政府救援儲蓄銀行的時候,納稅人損失了幾乎兩千六百億美元。歐巴馬上臺後退出的達德富蘭克金融監管法案,逼得銀行動用大量資源滿足官僚,而不是滿足顧客,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捆綁了金融業,抑制了美國經濟復甦的腳步。今天,政客們繼續拿銀行當靶子,可能比較好使,大選年,政客們的話可別輕易相信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