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企穩背後的隱憂

【看中國2016年04月17日訊】中國一季度GDP今日公布,6.7%的結果符合預期。儘管這一數據低於去年四季度6.8%,且創下了2009年第一季度以來最差表現,但是依然處於中國十三五計畫目標區間之內。統計局也認為,中國短期經濟可能出現U型和W型。

然而三月信貸數據在基建和放貸拉動下全面回升令部分市場分析人士擔憂,這種刺激性措施帶動的經濟企穩是否能夠持續。

法興姚煒就表示,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就來自於信貸擴張:其中三月信貸同比增速為15.8%,創下近20個月峰值。一季度信貸擴張達則到了7.5萬億人民幣,同比激增58%,佔比名義GDP46.5%的水平為歷史之最。

法興進一步指數,1-3月信貸擴張歷史罕見說明政府對於一季度的經濟增長十分重視。但是能否保持這種刺激方式卻存在疑問。在房價飆升的環境下,資產泡沫跡象已經出現。如果信貸持續擴張的話,很有可能帶來更多的風險,包括資本外流加劇和貨幣貶值

瑞銀汪濤上週也曾討論到中國的債務問題,並且給出了未來三種可能的演變結果。

在最理想的狀況下,中國可能大體解決現有債務問題,就和十年前的結果類似。這需要政府持續信貸擴張和財政刺激的同時進行結構性改革,從而幫助負債率較低的行業和新興行業拉起經濟增長。全球需求復甦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比較現實的結果是,中國可能無法等到全球經濟需求和增速的復甦。政府將被迫在穩增長和控制信貸增長之間做出平衡,逐漸進行債務減記/重組並關閉殭屍企業。這種情況下,短期的經濟增速將會放緩,但是長期的經濟活力將得到保留。

最糟糕的一種情況就是中國政府改革步伐緩慢,過多的依賴槓桿因素。這樣雖然短期的經濟可能維持強勁,但是債務問題會不斷惡化。看起來靚麗的數據很有可能掩蓋實際問題,導致更多的資源被投向低效率甚至是無效率的行業。隨著資產價格修正的到來,銀行可用流動性將逐漸消逝,在加上過早的開放資本項,整個金融體系很有可能難以抵擋系統性問題的衝擊。即便中國固有的特色可能不會令傳統意義上的銀行危機出現,但是產能出清和解決壞債的步伐必然會受到嚴重拖累。

在槓桿持續增加的背景下,企業債務壓力也會與日俱增,這會令企業更不願意投資併進一步減少開支,最終導致銀行和個人都受到影響。這種負循環將引發債務通縮陷阱。

瑞銀認為,在中國政府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初衷下,信貸體系破裂的風險近期正在增加。Reinhart和Rogoff的著作《這一次大不相同》顯示,銀行業危機通常出現在金融體系開放和經常帳開放之後。

瑞銀認為需要關注以下幾個信號:1)銀行體系整體流動性。一旦貸款/存款率超過100,銀行就很難抵擋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2)企業淨利潤/企業資產回報下滑加劇金融領域資產負債表狀況;3)在現有監管體系下,影子信貸相較於傳統銀行信貸規模越大,將意味著風險更大;4)持續資本外流對國內流動性緩衝能力的吞噬。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