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地方政府賣地收入超27萬億 去向不透明

【看中國2016年02月17日訊】自從1999年至2015年,這十七年將是中國歷史上地方政府賣地最為迅猛的年代,全中國土地出讓收入總額約27.29萬億元,年均1.6萬億元。在過去的十年間,也是中國房地產業發展最迅猛的時期,房價也基本上扶搖直上,直至2015年。

今年1月29日,財政部發布「2015年財政收支情況」顯示,2015年1至12月,中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2547億元,同比減少8840億元,下降21.4%。2015年土地出讓收入的下降,直接原因是非一線城市樓市銷售的疲軟,開發商因此減少了拿地開支。

然而,對於巨額土地收入的使用去向,由於鮮有城市政府對外公開,公眾難以知曉。加之近年來頻頻有政府官員因在「土地出讓」環節上貪腐涉案,「土地財政」的監管爭論一直存在。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共政府實施分稅制改革後,土地出讓金收入基本劃歸地方政府,實踐過程中逐漸演變成地方的第二財政。土地收入在地方政府財政中佔了較大比例,一些城市甚至會超過50%,如果加上其他相關收入,這個比例可能會更高。

2008年樓市調控直接衝擊了土地市場,當年中國土地出讓收入約9600億元,同比下降了20%。但2009年樓市突然轉向,土地市場上「地王」接連出現,當年中國土地收入增加至約1.59萬億元。而到了2010年,這一數據又隨著樓市的火爆猛增至2.71萬億元。

上述收入並非完全是地方政府的純收益,還要剔除包括征地過程中對失地農民的補償等各種成本。不過,業內專家曾測算,除去征地、拆遷、補償、稅費等成本,土地出讓的淨收益一般在40%以上。這一數據未得到過官方認可。

《第一財經日報》獲得一份重點城市的官方土地出讓情況報告顯示,2011年該地土地出讓累計上繳財政專戶1079億元,扣除土地儲備等成本後淨收益621億元。這意味著,該地的土地出讓淨收益在60%以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