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緣何如此行為紊亂?
【看中國2016年01月16日訊】忍無可忍,無須再忍。李劍閣再次站出來警告,「如果監管部門的人才危機不解決,中國股市的危機還會一波一波的到來」。他的警告再度引發對證監會「能力」的質疑。
李劍閣的話很有份量,一是因為他在2015年股災之前曾嚴厲指責製造「國家牛」、「改革牛」的危險做法;二是因為他在朱鎔基任內曾任證監會常務副主席,是當年應對股市波動的「老法師」;三是因為他之鑿言點中了證監會的穴位,道出了證券市場紊亂的根源。
「熔斷機制」為何如此尷尬?
2015年的股災付出了沈重代價。導致那次股災的根源在於:一些官員和官方媒體為牛市背書,導致所謂「改革牛」、「國家牛」的一致預期,迅速走向「瘋牛」格局;監管層在牛市瘋狂期間執法不力,坐視「配資」野蠻生長,打擊虛假信息、內幕交易、股價操縱軟弱無力;在股市崩盤後又開始「運動式執法」,嚴查配資、造假、股價操縱,加劇了市場恐慌情緒。
這些工作如果在牛市期間就認真去做,何至於此?這是典型的在錯誤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股災發生後,證監會完全被行情牽著鼻子走,行為紊亂、方寸全無,一遇大跌,就連夜出臺政策,淪為股市莊家,加劇了市場預期的紊亂;為了救市,證監會任性修改規則,甚至逾越《證券法》規定,第九次暫停新股發行,限制大股東、董監高的股東權利、迫使券商救市、允許內部人在六個月內先賣出再買入(這是違背《證券法》的)……凡此種種,不僅起不到救市效果,更令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制度基礎產生嚴重的信心動搖。
出了這麼多問題,證監會並沒有自我反思,反而製造「假想敵」來轉移焦點:第一,歸咎於境外敵對勢力;第二,歸咎於股指期貨;第三,歸咎於缺乏熔斷機制。事後證明,這些都是子虛烏有——境外敵對勢力原來是證監會副主席姚剛、主席助理張育軍,以及救市國家隊中信證券;對股指期貨的打壓導致這些重要的金融創新岌岌可危,令很多機構投資者不得不重新構建交易模型;在存在10%漲跌停板制度的情況下,還推出5%、7%的「熔斷機制」純屬畫蛇添足。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熔斷機制」進一步束縛了股市的流動性,加劇了恐慌心理。
「熔斷機制」如此搞笑的推出、又如此搞笑的退出,並非證監會真的「很傻很天真」,而是缺乏自我反思的勇氣,一味尋找替罪羊,結果只能是手忙腳亂、一錯再錯。
對於證監會的行為紊亂,李劍閣指責說,「去年6月份出現危機,為什麼每次證監會在市場的逼迫下每天晚上都要出新的政策調整,你事先在哪?既然在4天後宣布暫停熔斷機制,說明在去年緊急狀態下我們出臺的一些監管措施是倉促的、粗糙的。我們想問的就是,到今天為止,是不是也有足夠時間總結一下我們去年出臺的還有什麼是粗糙的?」很可惜,儘管證監會近期已有姚剛、張育軍等高層落馬,但並未看到證監會進行深入自我反思的跡象。
證監會緣何行為紊亂?
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其中一個核心要義就是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劉鶴指出,「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意味著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嚴重失調。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命題」。
最初,中國證監會對股市保持了強烈的父愛主義情結,可以理解。彼時既需要利用股市來幫助國企脫困、體制改革,又需要逐步完善監管體制,干中學。隨著時間的推移,證監會對如何處理與市場的關係開始取得突破,特別是在朱鎔基總理任內。在1996年的A股泡沫中,監管者不斷強化投資者的風險意識,連發「十二道金牌」。朱鎔基說,「這時候,我們不能不講話了。」於是發表了一篇《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是讓中國證監會起草的,實際上是講了三個道理:第一,這個股市現在是非理性的;第二,股票市場是有漲必有落,落的時候,政府不會托市,也托不起這個市。歷史經驗證明,沒有一個人能把股市托起來。第三,股市風險自負。賺了錢你多得,賠了錢你自賠,政府管不了。現在股民的風險意識不如中共建政之前,那時的上海股民賠了錢就往黃浦江一跳了事。現在,賺了錢的一聲不吭;賠了錢的找市政府,砸市政府的玻璃。現在不警告他,將來出了事怎麼辦?」
應該說,經過97年股災的教訓和對政府與市場邊界的釐清,投資者風險自負觀念基本確立起來。
遺憾是,2015年的股災導致證監會再次方寸大亂、「行為紊亂」,政府與市場邊界更趨模糊。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25年以來遭遇的最嚴重制度倒退。無論證監會的初衷如何,反覆無常的政策變化,只會加大信息干擾,加劇市場的不公平博弈,長此以往,股市將面目全非。一個連穩定的規則都無法預期的市場,健康發展的可能性幾乎為0。因此,股市最大危機不是暴跌,而在監管者的理念、操守與定力。或許證監會認為自己「很努力」,但其行為在事實上成為新的風險來源。
行為紊亂是表象,其根子在於理念的紊亂。如何正確地有所為有所不為,是證監會必須認真反思警醒的重大課題。 中財辦主任劉鶴最近指出:「金融監管者需要具備深刻的自省意識和不斷改良的能力」。
證監會應該做什麼?
監管是證監會的核心職能。證券市場是資金、信息密集型市場,違法犯罪的誘惑力極大。因此,監管者能否以嚴厲的監管確保公開、公平、公正,是證券市場能否健康發展的基礎。
回歸監管本職,意味著:無論熊市還是牛市,證監會都必須嚴格依法監管,嚴懲違法犯罪,不能搞運動式執法;監管的主要對象是造假上市、虛假信息披露、內幕交易、股價操縱;目前《證券法》對違法犯罪的懲罰力度太小,應該修法顯著提高威懾力。
監管當然不是容易活兒:證監會不僅要與犯罪份子鬥智鬥勇,提高監察能力,更要不畏懼犯罪份子及其背後的利益集團。因此,搞好監管,最重要的不是執法能力,而是執法意志。惟有以中紀委王岐山式的歷史勇氣,才能讓中國的證券監管重新樹立威嚴。
證監會不應該做什麼?
更應該強調的是,證監會目前做了太多越位的事情,必須予以糾正。
一方面,不應關心股價指數。證監會官員應該避免發表影響股市走勢的言論,更不應該出臺政策去打壓股市或者托市。股市有漲有跌,甚至出現泡沫和崩盤亦是動物精神所致,不必大驚小怪;不能人為干預新股發行節奏,上市公司根據市盈率高低增加或減少股票發行,本就是價格與供求相互作用的市場機制,人為干預只會破壞市場的機理。
另一方面,不搞「選美」。哪些公司能夠上市、什麼價格上市,只有買方才有資格用錢投票。監管部門判斷哪些公司具備上市資格,本就是嚴重的越位和對市場行為的粗暴干預。
可見,理念的模糊與偏差,是證監會的死穴,是證券市場亂象之根源。「忠言逆耳利於行」,衷心期望李劍閣的點穴,能給證監會猛擊一掌、警醒起來。證監會要做好監管者並不複雜,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理念,嚴守政府與市場的合理邊界,讓市場的歸市場,而不能落入被指數牽著走的陷阱。只有理念正確了,才能不被市場波動的「浮雲」遮望眼,才能避免陷入壞的循環。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即將啟動的註冊制改革是證監會回歸監管本色的一次歷史性機會,證監會應把握機會、自我革命,切不可以股市承受力等奇葩藉口再次葬送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
對於中國最高領導層而言,2016年是供給側改革年。要推動去槓桿,就必須盡快落實IPO註冊制改革。因此,從中國經濟轉型的改革大局出出發,中央須及早出手解決證監會的「人才危機」。人對了,股市才能真正好起來。
(作者劉勝軍: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