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鄉隨俗,我到加拿大後變「摳」了(圖)
加拿大風景圖。(網路圖片)
初來加拿大時,我也曾給老外大包小包地送禮物,直到有一天,人家退回了我送出去的禮品,然後對我說:「你送我這麼多東西,我沒有可以給你的,所以這個禮物我不能收。」經過反覆解釋,承諾下不為例之後,老外才最終收下。
送禮習俗
中國人出手闊綽是出了名的,在國內工作那麼多年,送禮是最讓我頭痛的一件事,但來到加拿大,我逐漸開始瞭解和適應了這裡的送禮習俗。
朋友的老闆生孩子,她便買了一張50加元的禮品卡(合250元人民幣),結果老闆不敢要,回去查公司制度,後來發現公司制度說,不得接受50加幣以上的禮品,這才小心翼翼地收下。
聖誕前夕,我推開房門,看見地上放著一張賀卡,打開一看,是隔著幾戶人家、從未打過招呼的鄰居送來的。賀卡很漂亮,上面就是一句祝福而已;聖誕前夜,隔壁葡萄牙老奶奶敲開我家門,送來了一盒她自己精心烘培的小餅乾,裝在一個金色的小盒子裡,還配上了一條絲帶;朋友家8歲的小孩給我畫了張賀卡,一個碩大的蛋糕畫在賀卡中間,下面寫著希望我能夠吃上這塊大巧克力蛋糕。看了這些禮物,我會心地笑了。我知道,賀卡、小餅乾都是一份心意,都是他們精心準備、製作的,這份禮輕情意重的溫暖縈繞著我。
漸漸地,我也適應了加拿大的送禮習慣。這邊有專門的商店售賣製作禮品的各種物件,穿針引線,配上小珠寶就是一個不錯的禮品;買件白色衣服,然後用專門的顏料畫在衣服上,就是一件屬於你的定制服裝;這邊更提倡個性化,主張動手製作,想做什麼都能買到材料。
現在我也開始買賀卡,拿起畫筆在賀卡上畫畫、寫字,動手製作、包裝小禮品。既省錢,又提高動手能力,這個過程其實很有意思。
現在過年過節,我覺得心裏沒有那麼多負擔了,我不再也不必為買貴重的禮物,為名目繁多的禮數而煩惱了。
計畫消費
在加拿大生活久了的人都會覺得自己變摳了。在國內花錢大手大腳,過慣「小資生活」的我,自己都為自己的摳門感到奇怪。我經常跟老外一樣,去超市買東西手裡會拿個紙條,上面寫好了事先已經看好的報紙上打折的產品,即便打折只有一分錢,也會比較著買進,日常用品超過20加幣都嫌貴。
其實主要原因大概有3點:
1、這裡物價本身合理,沒有那麼多水分,比如奢侈品,幾十加元就可以買到,誰還會花很多錢去買貴東西?另外,即便便宜的產品,質量也是有保證的。買到的東西基本一個月內還包退換。
2、不如國內好掙錢。老外沒有「外快」,都是拿死工資,就算自己做生意,也要向政府報告詳細收入。加拿大人年收入超過10萬加幣的,就算高收入人群了,但是他們要繳納近一半的稅費。華人在這裡,語言不是非常好,基本找不到合適工作,當個收銀員,每小時拿到60加元左右的工資,還要上稅。
3、入鄉隨俗。當地人都節儉,我們也要學習和適應一下吧,再說我們從小就知道節儉是一種美德。
全世界的人都愛錢,當地人其實更愛錢。他們花的每一分錢都是有計畫的,而且計畫得非常細緻。換句話說,他們掙錢不容易。他們從小就開始學習理財,銀行賣的各種理財項目都要問你未來5年至10年是否有生孩子的打算,是否有買房置業的計畫等,銀行會提供非常細緻的安排,還會提供一份家庭消費表格,讓人們按月有計畫消費,養成記賬的習慣。
舊物處理
每月有一到兩次扔大件的日子,就是每個家庭會把閑置物品放在家門口,誰喜歡就可以拿走。有個週末,家裡老人看上了路邊擺放的4件套花園用座椅加茶几,打電話讓我去路邊把東西撿回家。東西的確不錯,完好無損,說明、零配件專門放在一個口袋裡。可是我的車太小了,根本裝不走這麼多東西。就在我們猶豫之時,物主從屋裡出來,不但要把東西送給我們,還要幫我們把東西運回家,實在令人感動。當我不知道如何感謝他的時候,物主說,我不要任何禮物,只希望你enjoy your life(好好享受你的生活)。
他們之所以這麼熱情,人性和素質絕對佔據了90%的因素,還有10%是因為這裡沒有收廢品的,扔大件垃圾要送到政府指定的地方,並且還要向政府付費。所以方便別人也就是方便了自己。政府每週才到家裡收一次生活垃圾,兩週收一次不可回收的垃圾,這個才是免費的。
另外,平時我們不想穿的衣服,不想要的鍋碗瓢盆,或者想淘汰但還沒有壞的東西就直接放到二手店門口,作為社會捐贈物品再銷售,銷售款項大部分捐贈給慈善機構。其實開始我不太習慣去二手店買別人用過的東西,覺得這日子過得也太摳唆了。後來理解了,其實這是資源再利用的一種方式。
即便很多當地人生活並不富裕,但是他們仍然養成了分享、捐贈的習慣,社會也有完善的慈善捐贈體系來支持這些善念和善行。越來越多的家庭,在最重要的聖誕節,家人之間不再贈送禮品,而是制定詳細計畫去把買禮品的錢捐贈出去。Food bank食品銀行提供一個食品的捐贈平臺,所捐物品會送到老人院以及救助所當中。
自2011年起,政府還設立了加拿大義工最高獎項——總理義工獎。因此,在全球「義工國家」(義工佔國民比例最多的國家)評選中,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二。政府鼓勵慈善,鼓勵義工,就是在這樣一個良性的循環中,讓所有人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