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消費升級」是個偽概念?

【看中國2015年11月28日訊】這兩年,國內一提改革就是轉型,就是消費升級。如今剛剛提出的供給側改革,似乎也是針對這一概念的,希望把生產做的更有效率。大概假設是這樣的:人民群眾有很強的消費需求,但我們生產的東西,似乎並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所以,需求與供給不匹配,最後造成了產能過剩。最後天真地認為,我們把這個供給需求匹配上不就完了?既然人民群眾我無法影響,那就去從自身改變做起,多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產品。簡直完美。

這個事其實誰都看出來了。一方面國內的東西根本賣不動,另一方面一到「十一」長假,中國人瘋狂的到世界各地搶購。據說40萬中國人,光在日本就消費了1000億日元,差不多52億人民幣。中國這個恨那,為毛你們都把錢撒向國外,如果這些錢在國內消費了,得去掉多少產能啊!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馬雲搞的雙十一,一天刷出了912億的成交額,再次讓政府震驚。人民群眾還是有錢的,還是想買東西的,但問題是這麼強大的購買力。為什麼沒什麼卵用,國內依然通縮,經濟也依然不好。所以,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於是乎提出了一個方案,可讓人民群眾先提要求,然後我們再生產嘛,這不就解決問題了!我們的消費不也就升級了嗎?

可是,人民群眾會提什麼要求呢?想要奔馳寶馬品質的轎車。這個我們想了又想,只能合資,因為發動機造不出來;人民群眾特別喜歡蘋果手機,這個似乎也只能代工,去賺那10%的利潤,弄個品牌出來幹掉蘋果,似乎現在還只是企業家們瞎咋呼而已,還沒人能夠做的到。人民群眾又說了,我要LV,Prada,這個可以有,而且保證一模一樣,就是不能公開賣,或者給您換個牌子,您看呢?顯然人民群眾不答應。於是問題來了,人民群眾喜歡的,你似乎都幹不了!當然,我們反過來倒退,你能夠滿足大家的需求了,把這些都生產出來了,結果會怎麼樣?那麼你就已經集齊了美國的科技,德國、日本製造業,法國、義大利的奢侈貴族文化,全世界已經被你微縮成了世界公園,這麼想……你覺得這有可能嗎?

那麼有人會說,不要抬槓,人民群眾是可以接受替代品的,比如德國奔馳用吉利替代,法國紅酒被長城替代,LV Prada被東莞替代,蘋果手機被華為、小米替代,日本馬桶蓋我們也全都能模仿出來。沒錯,這就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你希望人民群眾湊活一下,但這又變成了一廂情願。人家有了錢,為什麼要湊活呢?所以,儘管你有大量的替代產品在國內,大家還是寧可飛出國去搶東西。

這就是地球村,沒辦法!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優勢,美國的創新,法國的浪漫,義大利的奢侈,德國的嚴謹,日本的精益求精,這都是幾十年下來的傳統。不是你組織一堆下崗女工集中培訓3個月就能學的出來的。而一個品牌沉澱,更是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所以消費升級,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如果只是模仿,你已經遇到了瓶頸,因為李鬼永遠變不成李逵。

那怎麼辦呢?首先請從開放做起,只要國家保護的產業,沒有一個能拿的出手的。比如汽車保護了幾十年,最後怎麼樣?一個像樣的發動機都造不出來,國內汽車品牌已經全部被合資品牌佔領。高關稅並不能推動消費升級,只能讓本國企業失去競爭的動力,然後乾脆落後別人幾個時代。反而是那些從沒保護的,激烈競爭的東西,中國產品反而脫穎而出,比如當年的VCD,DVD,中國製造的水平甚至超過了飛利浦超過了日立,國產電腦的水平進步也很快,聯想已經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還有網際網路,馬雲的淘寶、支付寶,馬化騰的QQ、微信都是在跟國際產品競爭後的勝利者(但可惜阿里和騰訊並沒有在國內上市)。所以,我們看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之後,中國產品才有希望;而越是保護的,越是高關稅的,反而消費升級是一句空話——因為人民群眾還是會不遠萬里出國採購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齊俊傑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