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打拼史:因坎坷而精彩(圖)
「我當時等了10年都簽不出來,現在一簽(赴美簽證)就給簽10年。」
在穿越美國南部的越野大巴上,J姐對我回憶起她20多年前申請美國簽證的坎坷經歷,語氣平淡得彷彿是在說其他人的事。然而,這淡淡語氣背後的滄桑,中國人處境的巨變對當事人的意義,我可能用盡所有努力去想像,也只能體會到兩三分。
在這樣一部滿載著多國驢友的大巴上,萍水相逢的20多位朋友來自德國、英國、墨西哥、澳大利亞、波蘭、斯洛伐克、菲律賓……說是旅遊,實際上是大家扎堆兒去戶外遠足,一路上同吃同睡,儼然是對文明水平與集體協作能力的考驗。
上車前我看了乘客名單,知道有兩名華裔同行。我原本挺害怕碰上那些拿著父母的錢旅遊、少不更事又愛炫富的「富二代」,沒想到,竟認識了兩個硬朗的資深驢友。
中國將戶外旅友稱為「驢友」,表示意志堅定又能吃苦。J姐與同行的南京大姐確是資深:一個58歲,另一個68歲,卻是全車幹活兒最多、最主動,爬山腿腳麻利,每晚睡覺淨挑不舒服的鋪位,將好位置讓給別人的「模範生」。
誰說中國遊客素質一定差?這種以偏概全的成見該被拋棄了。
多少讓人遺憾的是,J姐只能說是文化上的中國人,她的國籍已歸屬美國。一路同行,我聽著她們坦率地道出各自的故事——南京大姐是軍人出身,退休後才開始玩戶外,如今成為專家,攝影也挺棒。J姐的故事更具戲劇性,她的父母都是1949年後到北京參加建設的知識份子,文革時因祖父輩在世時曾是珠寶商人,一度被打成「黑五類」。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正在鄉下插隊的J姐考上大學,方才迎來命運中的又一次重大轉折。
J姐的丈夫於上世紀90年代初赴美工作。那以後,J姐年年到美國駐華使領館申請簽證,年年落空。倒是他們家的獨子長到12歲時申請成功,小男孩沒學過英語,就勇敢地獨自轉乘兩趟航班,赴美與爸爸團聚。2002年,J姐最終以家屬團聚的名義,直接辦了綠卡出境,開始苦學英語的人生新挑戰。想到近年來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紛紛宣布准許中國人一次申請10年多次往返的簽證,J姐不勝唏噓,說命運跟她開了個玩笑。
大巴在得克薩斯州停留時,幾個新老朋友到J姐兒子家休息了一下午。當年赴美的小男孩,此時已成為高大碩壯的男子漢。他在美國打拼成功,住房十分寬敞,院裡有游泳池,屋裡有保險櫃,裡頭裝著十多把手槍、獵槍、衝鋒槍,據說是美國南部的文化。於是,我們下午玩槍,晚上包了一桌子中國北方的餃子,將髒衣服洗淨烘乾後,繼續上路。
J姐說:「天下驢友是一家。」大概是經受過風霜的緣故,她對人生自有更高境界的豁達與通透。以前聽人說,現代中國人活一輩子等於外國人三輩子,這個說法可以找到例證。
資料顯示,中國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移民來源國。近年移民美國的中國人中,約半數是靠親屬移民的,1/4為職業性移民,還有不少想方設法編出理由尋求政治庇護,常見的是:當事人原來不信教,卻受洗成為教徒,再聲稱自己「遭當局打壓」,讓瞭解真相者哭笑不得。
J姐終歸是幸運的,她的故事以喜劇收場——看了800多個小時美劇,終於能以英語溝通,也找到了工作。中國房價飆漲,她與丈夫把在中國的房子賣了,在美國重新買套房,還剩下一筆錢,足夠養老。她說:「想到從前的日子,現在怎麼樣都覺得很幸福了。」被問到華人在美受歧視的問題,她有點阿Q地回應:「也不用爬得那麼高,夠吃夠用就行了。」
我只能又一次感慨:一個世紀以來,漂泊海外的華人受了多少苦,今天的幸福又是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才換來的?如果說天下驢友是一家,那天下人也都是一家,只不過在這個「家」裡,中國人的經歷總是最繽紛的,他們的身影寫滿了逆境中的堅毅、承擔與隱忍等品質。他們由經歷而鑄造出的生命厚度,無論在何時何地,都那麼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