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公派留學生,為何不回國(圖)

 2015-07-20 01:2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網路圖片

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

中國公派留學生滯留不歸的現象早已有之,從近年的數據來看,以2013年的一個權威數據為例,中國科學和工程領域人才出國滯留率竟高達87%。近期,有關部門紛紛開始對滯留人員「隔空喊話」,由此引發了人們的熱議。

近些年中國國內很多科研單位、高校、醫院對滯留海外的自家「人才」發出類似的喊話聲——在黨報、省報、都市報上張榜公告,對故意躲著單位的出國人員按辭退或自動離職處理。被「喊」回來聯繫的滯留人員多是上世紀90年代前後自費或公派去發達國家留學的骨幹人才,現實情況是,多數人已定居海外、為人所用,這對中國來說就是人才流失。

中國內地對滯留人員頻頻「喊話」

如今國內單位集中清退出國逾期不歸人員,從表面看,是用人單位對不守規矩者早該進行的了斷。但以公告方式喊話、處理是用人單位的無奈之舉,他們了斷的是法律規章層面的人事關係,卻仍期待和這些在海外的人才保持「血脈聯繫」。一名要求隱匿身份的高校人事處負責人坦言:「我倒不希望有人看到公告,別傷了感情。這些在外成材的人哪怕回來短期交流和合作,對單位也是有益的。」

近期一則中國某科研單位在全國性日報刊登的「出國逾期不歸按自動離職處理」的公告頗讓人感慨。公告寫明,該科研機構趙某等40餘人因自費出國留學、探親及移居國外定居等原因逾期不歸,並長期不與單位聯繫,令單位無法寄送有關人事處理文件,故根據國家與單位相關政策,對這些人按自動離職處理。公告寫明:「在公告發布一個月內,上述人員應主動與單位人事部門聯繫,辦理檔案轉遞手續。」這40餘人中,有一半的人上世紀90年代出國,有16人的自動離職時間是按2000年或2001年起算,只有5人是在2005年到2010年期間逾期不歸。無獨有偶,《陝西日報》6月份也刊登過西北政法大學、西安工程大學的辭退公告。兩所高校先後回應媒體詢問,確認辭退的均為長期在編不在崗的教職工,其中多數人離崗超過十年,其中包括出國逾期不歸的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以來,中國內地至少有數十家科研單位、高校、醫院、機關以發公告形式,對出國逾期不歸人員進行辭退或按自動離職處理。有相關單位人事處負責人透露,今年上半年的集中清退,和中國國務院2015年2號文所涉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關。

這意味著,部分單位在新一輪整理上報編製內人員名單的節點上,要對長年出國不歸人員有所決斷。一家科研單位人事處處長覺得這事處理起來挺棘手,她表示「現在保險要調整,我肯定不能給他(不歸人員)留編製,那等於虛報‘吃空餉’呀。這些人我們聯繫不上,怎麼算了斷人事關係、如何轉遞檔案,都需要有個依據。」

發公告「隔空喊話」,成了這些被出國人員滯留不歸問題困擾的單位最常採用的方式。一名上世紀80年代出國、一直滯留海外的同事,到退休年齡突然回來,向單位要待遇。「這種情況我很難處理。其實也不知道有多少法律效力,只希望能在人事關係上有個了斷。」有的單位3年前刊發公告,但至今無一人主動與原單位聯繫。「其實我們也知道,99%是不會回來的。他們大多去的是美國、加拿大和西歐國家。」

「隔空喊話」的作用有多大?

人才出國逾期不歸的話題每見諸輿論,觸發的往往是民間兩種情緒:一,沒良心沒愛國熱情的逐利者算什麼人才?二,「吃空餉」太可恨。然而現實中,用人單位與出國逾期不歸人員的關係要複雜許多。

中國大陸媒體《環球時報》針對科研單位、高校的採訪過程中發現,用人單位雖然採取公開辭退或按自動離職處理的做法,但內心還是希望被辭退人員終能回來做些貢獻,這樣的矛盾心理普遍存在。對約定留學期滿不歸、不打招呼甚至徹底失聯的人,用人單位往往在一定時期內持容忍態度——停薪但保留編製、檔案和公職。為什麼?答案就兩個字:惜才。

中西部某高校人事處處長王贇告訴記者,其所在學校編製內教師出國時間最長的已有27年,「走的時候都是高端人才」。前幾年,逢年過節,王贇還會和人事處的同事到這些人在國內的親屬家拜訪,能聯繫上本人的還時常發郵件聯絡感情。「盼著能有人回來,但這麼多年過去,沒人回來,佔著編製又不教學,於法於情於理,確實到了必須清退的時候,否則對在校老師也不公平。」

「當年出國的人,現在很多在國外相關科研領域已具有相當的成就,當然,也有混得不好的。從內心講,我們不希望辭退,更不想發公告,還是希望彼此合作,哪怕是短期回來授課和開展科研合作。」

一所高校的人事處負責人表示,該校發公告辭退海外滯留人員是為排除人事糾紛,走下程序。「科教單位最講究開放包容,傷了感情,這些人才不回來,或者回來去了其他單位,損失比給他們留編製更大。」記者採訪中,「怕傷感情」「影響人才吸引」被科研單位和高校人事處負責人反覆提及。

中國如何才能留住人才

按照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中國公派留學生規模從1996年的每年不足2,000人增長至2015年的2.5萬人,同期回國率從約70%提升到目前的98%以上。然而,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2013年的一個權威數據顯示,中國科學和工程領域人才出國滯留率平均達87%。當前國際人才競爭越發激烈,如何以靈活的政策和機制積極參與競爭,對中國來說越來越迫切。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稱,在國際人才競爭的大環境下,政府應積極針對歸國人才的工齡接續、社會保險等作出特殊政策安排。

中國公派留學生,為何不回國

專家認為,制度約束之外,中國國內科研環境的改善、科研經費的提高、與國外收入差距縮小,才是根本原因。也有專家認為,現階段中國給歸國、來華人才特殊政策,是現實之舉,然而特殊政策帶來的是短期結果,並可能形成一定的既得利益群體。如果一直把引進海外人才的重點放在特殊政策上,總是強調提供特殊優惠待遇,那是舍本逐末。中國要制定有長遠目標的人才戰略,把特惠推向普惠,很多人才要的不是你給我多少特殊待遇,而是要公平待遇。

責任編輯: 芷微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