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愛好者結緣一件好的玉琱作品,卻難以想像——它從被發掘到設計到彫琢到打磨到成品,這一過程上需要花費多少的心思。時代的進步,為玉琱注入新鮮的活力,如創新的玉琱風格與彫刻機器。玉琱工作者通常以機器為輔,對璞玉進行細緻彫琢,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去完成一件玉琱作品。都知道「玉」已有八千年的歷史,它與中華傳統文化難以分割,溶在中國人的骨髓裡。無論你是古玉愛好收藏者,還是古玉研究人員,甚或是在博物館裡觀賞過古玉,一定會對古人的智慧、工藝大加讚嘆。古人在沒有先進機器可以運用的情況下,雕製出那麼多玉件,你能想像古人是如何做到的麼?
第一幅「搗沙研漿圖」
過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著在砣與玉之間的沙,一點一點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從天然沙中淘出的,分紅沙、黑沙、黃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達到8-9度。搗沙、研漿是把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精細程度。把搗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澱,沉澱過程中,精細自然分層。
第二幅「開玉圖」
把大塊的玉石分解,要用類似於鋸的工具。過去多用竹板彎成弓形,又稱弓子。圖中畫的更像鋸。開玉的弓弦是鐵絲製成的,幾根鐵絲擰成麻花股。開玉時在弦上加解玉沙,並不斷加水,慢慢把玉材「磨」開。
第三幅「扎砣圖」
琢磨玉的輪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當於「切」。把玉材切開,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第四幅「沖砣圖」
沖砣是粗磨,相當於做胚。
第五副「磨砣圖」
相對沖砣來說是進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礎上磨出細節。
第六幅「掏堂圖」
掏堂即掏膛兒。如鼻煙壺、瓶、碗、筆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兒。要在玉器上先鑽出一個眼,然後用特別的砣一點一點地把內部的玉磨掉。
第七幅「上花圖」
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種花紋。從圖中可發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型號也更多。
第八幅「打鑽圖」
打鑽是用一個管狀磨具,在玉器上鑽出圓圈狀的溝槽。鑽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圓柱打掉,即可掏膛兒。圖中還有個細節,即在橫桿上挂了一個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幅「透花圖」
即做浮雕、鏤空。
第十幅「打眼圖」
在玉器上磨出一個眼兒。
第十一幅「木砣圖」
木砣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蘆瓤作的。
第十二幅「皮砣圖」
皮砣是牛皮製成的,是玉器的最後工序拋光上亮用的。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