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平常的傍晚我正忙活在廚房,先生下班回到家,緊隨開門關門聲後,是一番頗為刺耳的埋怨:唉,真不知道你這一天閑在家裡做什麼呢,東西堆的到處都是,你就不能收拾一下嗎?
就那一剎那間,淚水卻不爭氣的在眼睛裡面直打轉,滿肚子的委屈如洪流爆發般湧上來。我確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情,仍是那些瑣碎平凡的家務活,但也沒能得一點的空閑躺在沙發上放鬆下,沒有追韓劇趕連續劇,也沒有耗在網上,連跟朋友打個電話的功夫也沒有擠出來。整天不見的兩個親人,一見面卻滿是責備,雖然能理解頂著巨大壓力的上班族並不輕鬆,但從職業女性變身全職主婦的日子一樣不容易,這樣的氛圍真是讓人不舒服的。
婚姻生活歷經多年,那些熱戀時候的卿卿我我自是沒有了,夫妻雙方更像是左手握著右手的毫無感覺。有時候兩人吵架了,和好之後,先生往往還振振有詞的補充一句:還不是因為把你當作親人,就不太注意說話技巧呢。這讓我想起一次偶然聽到的聊天,其中一位是在這裡行醫多年的外科醫生,她說,西人的離婚率幾乎是百分之五十,留下來沒有離婚的那百分之五十都是有很好的家庭氛圍的,他們彼此都很在乎對方,日常生活裡夫妻之間仍非常注重交流技巧。而咱們華人裡,夫妻的感情多是靠一方的忍讓湊合,像她這樣為了孩子們而繼續維繫著家庭關係的人不在少數。尤其是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流行「一個人唱紅臉,一個人唱白臉」的嚴父慈母的模式,大部分夫妻往往也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分歧而爭吵。西人對孩子的教育則是以母親為主,父親會盡量與母親保持一直的教育觀念,並遵從母親所做的決定,幫助維護母親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權威。
如果孩子遇到了事情去問父親的時候,父親就會問孩子,你的母親對這個事情是怎麼說的。這樣一方面不會讓孩子混淆該遵從哪些規則,另一方面培養了孩子對父母態度的尊敬,孩子自然會聽話和遵從規定了。最重要的是,父親對妻子的尊重,也教會了孩子對母親,對別人的尊重。
外科醫生還講了一個她的病人的故事,到現在都深深的打動著我。她的病人是一位老太太,老伴每天都陪同著,兒子和兒媳都很孝順每天都會來探望照料。這一家人很溫馨,見面會彼此親切緊緊的擁抱,婆媳關係也是很為融洽。
這位老太太以他的孝順兒子為榮,分享了兒子結婚當天給她說的一番話:媽媽,雖然我結婚了,但我要讓你知道你才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謝謝你給了我這一切,但是這些話我不能當著我的太太說。這位外科醫生也不禁的讚嘆,真是讓人艷羨的一家子啊,老太太的兒媳一句話道破這和諧的天機,她說,你知道為什麼我們這一家這樣的有愛嗎?是因為溝通技巧,尤其是他的先生非常注重自己的溝通技巧,也正因為他的這一點,從而讓這一家老小緊緊的融和在一起。
那一瞬間,我就好像明白了,為什麼一些西人夫婦,白髮蒼蒼,步履蹣跚的兩個人仍能十指緊緊相扣,眼中充滿關愛的看著彼此。也明白了,為什麼那些身材臉蛋並不完美的人依舊自信滿滿,她們擁有一份不管歲月如何變遷都不會變的感情,還有那無論對錯都得到支持與肯定的眼神。即便是孩子成群圍繞,身材變形走樣,雙方仍像是在戀愛中一樣的溫情脈脈。而我們的夫妻關係彷彿走在一些套路上,似乎經歷了七年之後必定要撓痒痒;婚姻多年之後,當年的沉魚落雁必定要變成張愛玲所說的那「朱唇上的一顆飯粒」,怎樣看著就會生出一些彆扭來呢。分明是忽略,卻一定要說那是因為沒有見外。為什麼在外邊都能輕聲細語,為人處世謹小慎微,善解人意又和氣,說話做事都三思後行,回到家卻彷彿是找到了宣泄的垃圾桶,找到了釋放的機會,直來直去,毫不掩飾。換位思考和互相體諒已經不存在,存在的是相互的吹毛求疵,雞毛蒜皮。
媽媽群裡,有一位豪爽的北方妹子總結地很到位:如今的先生們,表面上是踏著摩登高科技步伐,骨子裡卻想著封建主義的那一套三從四德,把女人放在輔助的位置。一方面主張男主外女主內,把家務活理所當然的劃為女人的天職;另一方面又希望男女平等,要求女人有學問有能力,除了生兒育女之外照料起居之外還要能創造經濟價值,同時還期待著有思想有理想的女人百分之百的服從自己。
或許,這一套潛藏在男人心中的魔鬼法則正是那些家庭小矛盾不斷的作祟者。誠然,這番言辭雖略有些極端,倒是有著耐人尋味的道理。
「愛你在心裏」,千百年來亞洲內斂文化也是我們不善於和不習慣於表達的一個原因,好聽的讚美的溫情的話實在難以開口,不像有的西人開口就是「親愛的噠令」,讚美的言辭一籮筐。我們可以對孩子欣賞、讚美和寵愛,是不是可以嘗試著把這些溫馨同樣傳遞給我們相濡以沫的另一半呢?
移民有太多的迷茫,不易的生活更需要靠兩個人互相扶持,委屈和抱怨只會讓家庭氛圍更加緊張。總有一個人要先覺醒,提前一步作改變,從對方的角度想一想,當面臨指責時不要麥芒對針尖,輕巧的避開飛來的箭頭,給一個微笑,輕輕的說一聲:親愛的,請喝一杯熱茶吧!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