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根據醫生的應診方式不同,人們將醫生分為坐堂醫和遊方醫。坐堂醫就是坐在固定診點給患者看病的醫生;遊方醫就是雲遊四方,走街串巷給患者看病的醫生。
先說坐堂醫吧。這個「堂」字開始時就是衙門裡的大堂,它源於名醫張仲景。張仲景年輕時候學過醫,官至長沙太守後,有一年長沙一帶傷寒等疫疾流行,張仲景就坐在大堂上為老百姓看病,自稱「坐堂醫生」。現在很多藥店或診所都名「堂」,就是源於此。如北京的同仁堂、長沙的九芝堂、寧波的壽仁堂、濟南的宏濟堂、瀋陽的天益堂、貴陽的同濟堂等等。
我國歷代名醫大都是坐堂醫,他們都有自己的診所和藥堂,少了漂泊之苦不說,還讓自己有了更多的時間鉆研醫術。
沒有固定診所的遊方醫也不少,他們雲遊四方,治病賣藥,為百姓解除疾病帶來的痛苦。先秦時期的扁鵲就是這樣一個周遊列國的遊方醫。
清代醫藥雜家趙學敏,就在自己的《串雅》一書中,對遊方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的確,遊方醫在下鄉給患者看病時,確實給老百姓帶來了不少方便和好處,正像遊方醫三字訣中說的一樣,遊方醫「一曰賤,藥物不取貴也;二曰驗,下嚥即能祛病;三曰便,能夠就地取材」。正是這些方便和實惠,讓古代的遊方醫興盛了兩千多年。
古代的遊方醫除了扁鵲外,還有華佗、孫思邈等人。提起孫思邈,我又想起遊方醫的另兩種稱呼——虎撐和鈴醫。
鈴醫就是拿著串鈴走村串戶的行醫。他們有的肩挑藥囊,懸掛葫蘆;或者身背藥箱,手搖銅鈴或串鈴去招徠病人,這與早些年擔著挑子、搖著撥浪鼓走村串巷。
至於虎撐,就是源於孫思邈了。隋唐時候的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由於醫術高明,不但人找他看病,就連天上的龍和山裡的虎也來找他看病。
有一天,孫思邈正在路上行走,突然發現一隻虎追了上來。孫思邈大驚,忙放下藥囊拿著扁擔準備和虎一拼。可是老虎追到孫思邈的跟前就站住了,不但沒有傷害他的意思,眼裡還流露出哀求的目光。
孫思邈一看明白了,這虎沒有傷人的意思,它是來找自己看病的。看著它張大嘴巴痛苦的樣子,孫思邈斷定它口腔裡肯定有病。於是孫思邈來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裡一看,原來是一根骨頭卡在了老虎的喉嚨裡,孫思邈拿起身邊的銅鈴套在胳膊上,把手伸進老虎的嘴裡,一使勁,把骨頭拔了出來,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齒正好咬在銅製的串鈴上,才沒有傷著孫思邈的胳膊。從此人們又把串鈴稱作虎撐了。
骨頭取出後,老虎向孫思邈磕了三個頭,走進了山林。從那以後,孫思邈進山採藥,老虎都會陪伴在他的身邊,不離左右,有時還讓走累了的孫思邈騎在它的身上。遊方醫的醫術和醫德從此也可見一斑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遊方醫如今已經不存在了。但作為一種醫療形式,遊方醫在我國古代的醫療事業中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還是值得稱讚的。遊方醫的醫德值得我們學習,遊方醫的醫術,更值得我們借鑒。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