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兒爺是老北京的中秋傳統吉祥物,起源大約在明末。兔兒爺可不是指的是凡間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廣寒宮裡的玉兔。
據明人紀坤在《花王閣剩稿》中說:「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燕京歲時記》中也有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
關於兔兒爺還有這麼一段傳說。一年,北京城裡忽然起了瘟疫,幾乎家家都有病人。月宮裡的嫦娥看到人間燒香求醫的情景,心裏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人挨家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紛紛送東西給他,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後,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人們為了感謝玉兔,就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衣服的,千姿百態。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他,給他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他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之為「兔爺兒」。
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並且經過民間藝人們的大膽創造,玉兔被進一步的藝術化、人格化,而且製作也日趨精緻。兔兒爺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騎則有麒麟、獅、虎、鹿、像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傅、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種類繁多,不一而足。
清代詩人櫟翁《燕臺新詠》曾寫「兔兒節」一詩:「團圓佳節慶家家,笑語中庭薦果瓜。藥竊羿妻偏稱寡,金塗狡兔竟呼爺。秋風月窟營天上,涼夜蟾光映水涯。慣與兒童為戲具,印泥糊紙又搏沙。」
責任編輯: 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